5月青蓝工程小结

星叶如疯
创建于2023-06-02
阅读 3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五月的雨,比以往时候来的更冷一些。青灰色天空下,我郁郁困顿在雨帘之中,抑郁难耐,眼前清新鲜嫩的绿叶也锁不住灰暗的情绪。

还是记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没有厚重底蕴铺垫的豪言壮语,只是听起来很响罢了,解决不了问题。呵,这该死的“要有用”。

人的一生,若只是有用,与齿轮与弹簧有什么区别。大抵是没有的。既然如此,我们作为人,属于人的那一部分呢?孔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啊。那么行仁义修六艺,便是君子了吗?便是人——有着一定理念、头脑发达、身体健康的杂食动物——了吗?这和“有着一定使用范围、精密度高、耐磨的特种齿轮”没有什么分别。

人,从神的财产到自然的人,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到文化动物。哲学家们从未停止思考。暂且认为,社会和文化的部分就是只属于人的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凸显出我们属于人的这部分呢?

文化,建构于所有人类神经链接之上的巨大结构。它可以以声音、图像、感觉等为媒介,在一颗新的大脑进行近似地重建。每个人都只能建构其中一部分,每个人也可以主观地对自己大脑中的结构进行修改。一种文化是否消亡,以其是否可以重新在人的大脑中构建为标志。如果两个人的结构完全不同,那么,他们将无法相互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结构的相似度。从而增加东西方沟通的效率。然而,因为编译的方式不够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我们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便是编译方式。《标准》限定的是目标结构。但是直接将这个结构传播给学生,学生并不能接受,因为学生的结构与目标结构相似性不够,甚至不存在相似性。这样,学生便无法以结构对接结构。于是我们便需要对目标结结构进行修饰,令其与学生结构相似,以便于学生对接、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已有的结构足够了解。这一点很难。虽然结构本身客观存在,但是不存在直接的观察手段。像是一个黑箱,只能间接探索。这在教育学里面称之为——学情分析。

总有些足够坚固的结构,难以改变。甚至于当事实与结构相悖时,结构所有人会罔顾事实。这种情况下,这个结构只对接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构,外界的其他结构几乎对其造成影响。此时,只有一种办法,只能由结构所有人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结构。那么,怎么做呢?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形成最基础的结构,这个结构的来源只能是婴儿与外界自然的互动。也就是说,存在一些事实,人会本能的相信。于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事实的描述方式,在特定的结构下,进行描述。通过大量地传播,这些特定结构下的事实因为人本能地相信进入了人的大脑。然后,这些事实能够在大脑中重新把这个特定结构演绎出来。接下来,这个大脑就可以接受我们希望其接受的结构了。这件事情,美国一直在做,做得很成功,国内出现过相当多的美分。我们自己也在做,但是由于叙述人脱离群众,反而出现了反效果,比如《大国工匠》。近年来,叙事能力有所上升,但是和美国相比还有差距。幸运的是,美国两党在争夺人民头脑的战争中,打得过于激烈,导致在不同大脑的结构相似度越来越低。这些叙事还未来得及改变我国人民头脑中的结构就已经更新换代了。所以,近年来,美国出现的大量事情,我们难以理解。这对于防守美国的进攻是利好消息。

对于德育工作,应该以改变坚硬结构的方式来做。因为三观就是坚硬的结构。

对于上课,我们要如何处理。一个班,大约60个人。整体理论上拥有与目标结构足够相似的结构。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识别它们,整合它们,再进行适当地补充即可。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将目标结构建构在头脑。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教老师。因为这个新构建的结构,主体来自于学生。

累了……忧郁着,忧郁着,各种想法碰撞下,反而抽离出来,获得片刻宁静。然后,心情便好些了。剩下的,就留待下回分解吧。

优质课大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总觉得备课的字,有更好看。

练字要有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同化平时的习惯。

听课,学习,加油。

气象教授来余,瞥见冰山一角。

阅读 3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