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与地址】
学校全称为从江县城关第三小学
英文全称为CongJiangXianChengGuanDiSanXiaoXue
中文简称:从江县城关第三小学
住所地址:从江县丙妹镇北上新区德兴路39号
邮政编码:557400
【历史沿革】
从江县城关第三小学建于2007年,定位为城郊农村寄宿制小学。承担丙梅街道辖区平豪村、平瑞村、清平社区以及省内外、县域内各乡镇进城务工经商随迁子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小学段适龄儿童教育。学校从建校伊始的232名学生、7个教学班、13名教师,到现在的1508名学生、28个教学班、82名教职工,这其中承载着一届又一届三小人的不懈努力。经多次扩建,现占地面积51亩,建筑面积8302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3900平方米。
【办学宗旨、办学使命】
学校办学宗旨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就办学使命、愿景和战略等进行深入研讨,确定落地的任务计划,提出让“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致力于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思想:“登峰教育”文化立根
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顶峰
校 训:登高望远,追求卓越(登上高处,看得更远。寓意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出自《荀子劝学》。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是优秀中的最优,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身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校 风:敢于探索,勇于当先(勇于承担重任,勇敢的去探索,不害怕困难,有坚定的信心敢于面对困难。 出自元·李寿卿《伍员吹箫》。)
教 风:敢立潮头,成就不凡( 寓意敢于站在时代的前沿,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成就不平凡、杰出的自己。出自晋·干宝 《搜神记》。)
学 风:博学笃行,乐学善思(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喜欢学习,善于思考。出自《论语·子张》)
【学校发展目标】
发展愿景:我们把打造“美的教育”的“登峰”文化品牌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光的教育目标。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确定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育人体系,即峰文化的五大支柱。德,厚德载物,体现峰之厚重;智,博学儒雅,体现峰之高深;体,身心双健,体现峰之雄壮;美,智趣兼备,体现峰之神秀;劳,开拓创新,体现峰之坚韧;五个方面的育人体系和学校的核心素养培育一脉相承,即让每一名学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合作。
办学目标: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中长期发展目标:确立“登峰教育”发展构想,统筹推进各项计划。初步描绘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进一步厘清脉络、突出重点、明确抓手,把发展愿景转化成一个个可落地、可操作、可校正的行动纲领和落地计划。
【学生培养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志高、知宽、行远、心雅”的登峰少年。学校以“登峰”精神为引领,旨在培育“五好”“六会”“三有”的登峰少年。“登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施路径:见山健体——攀爬养心——蓄力准备——超越梦想。通过创设各种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为之着迷的爱好,并能付出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即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顶峰。
【校园文化与特色】
文化精神:“登峰”文化
核心理念: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立壮志攀登知识高峰。
学校愿景:打造“美的教育”的“登峰”文化品牌
育人目标:培育“五好”“六会”“三有”的登峰少年
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县城东北方向的山上,学生每天上学都要攀登海拔252米的山,依托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打造“登峰教育”理念文化,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攀登,攀登让人生更有意义,人生就像一座山峰,我们只有努力攀登,不断地克服重重困难,发扬攀登精神,才能到达顶峰。根据学校校情和“登峰”文化,提炼课程为“登峰6+”课程。学校将充分利用“公办强校项目”、“中西部结合项目”、佛山帮扶等契机,抓住发展机遇,寻求领导、专家支持,为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并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将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标识】
学校校徽:
1.核心概念--登峰“书山有路勤为径”,以书为山,以勤为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开双脚,步步登高。
2.图像表达--结合从江县核心自然景观“都柳江”形态+“书山”地形+“从江三小”校名+“攀登互助”人物。
3.暗含寓意--近顶峰而非顶峰,更强调“学无止境,不断登峰突破”的含义;以双“人”为基础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同时组合暗含校园所处地“从”江县;部分书籍可形成“三”字样暗指校名。
学校校旗:旗面主色为绿色,绿色代表健康、自由、勃勃生机,与校徽相呼应,校徽在旗面正中央,左右两边分别由三条黄色条纹呈阶梯状围绕,形像三小的“三”,黄色代表秋天即收获的意思,阶梯状条纹又体现向上攀登的理念。校旗寓意三小的登峰学子们在健康、自由、勃勃生机的校园环境中,收获文化知识,勇往直前通往人生的顶峰。
【学校荣誉】
【社团管理】
学校深化发展每一个学生1-2项体艺特长,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支持学生社团健康、有序、特色发展。逐步整合九大社团群,形成为每个学生至少提供1项选修体艺特长生课程。
【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