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接待一位家长,一听“对孩子陪伴不够”,她很不耐烦地说:“陪着他的人还少吗?全家都围着他转啊!小的时候比较听话,现在你爱说啥说啥,闷头不语,学不上了,整天赖在床上就跟手机亲!”我发现好多家长对陪伴这个词的心理意义有太多误解,但一时也难以几句话和家长讲明白,于是跟她分享了这样一个场景:
前几天在广场上遛弯儿,看见一位奶奶教她6岁的孙女儿骑自行车。奶奶佝偻着身子在后边扶着车的后座架跟跑,气喘吁吁,可能是累了,但依旧拼命跟跑,嘴叨叨不停:往前看!往前看!小女孩不时地摇晃一下,随后又稳住了自行车自己往前飞奔而去……
我以为是刚学,就和奶奶攀谈起来。了解后才知道,孩子学了几天了,其实已经学会了。一开始学的时候不敢骑,给她紧把着自行车慢慢地蹬了起来,很快就能蹬着往前走了。只是奶奶如果不跟着,孙女还是害怕、不敢骑,这才有了前面的一幕。
或许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从不敢骑到被扶着往前骑,到被偷偷放手后自己晃晃悠悠地骑,再到随心所欲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奔......这是成长的过程,但更是心灵被陪伴的过程:那些刻进了骨子里的成长印记只是一种知识或技巧吗?是但又不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那种被关注、安全感、被信任与鼓励,那种自由感受世界、自主探索未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心路才是根本啊——如此的心灵收获正是源于有效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
大家通常所说的陪伴更像是陪着——人在,更多的时候心不知道去了哪里。比如说,跟孩子一块溜公园,家长低头看手机,孩子默默地跟在后边;比如说,孩子想去游乐场玩,家长遇见熟人叽叽喳喳地聊个没完.....高质量陪伴的匮乏,导致“空心病”、“心灵孤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增多,或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来帮助父母,通过对孩子的专业陪伴,不仅仅补充过去的缺失,同时进行心理淤积的疏导,促进其心理成长。
对照着这个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案例,心理陪伴至少体现在:
第一,是接纳——比如,允许孩子害怕,允许她骑起来摇摇晃晃,允许她学会后的那个撒欢儿,但同时又时刻保护着孩子的安全,给他兜住底;
第二,是疏导——比如,告诉孩子往前看,告诉她怎么用力、怎么用手刹;
第三,给孩子心理营养助其内在成长——比如,让孩子知道,“奶奶”一直在,你是安全的;比如,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能做到;比如,让孩子知道怎么应对可能的风险等。
当然了,专业陪伴与一般陪伴从关注点、方式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针对性、尺度与节奏等方面有差异,却也相辅相成的。心理专业工作者有理论框架,更懂孩子的心灵深处和心理运作规律,也更容易和孩子共情,孩子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内心,看清楚自己等。
可能还有的人对沙盘游戏(简称沙游)不太了解。其实,沙游就是个工具、媒介,在沙游师的专业陪伴下,通过沙盘游戏及相关活动,顺通生命之河,把他日常不愿表达、不会表达、不想表达的感受和思考投射到沙盘的内容中,就像给心灵拍一张CT——这既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又是一个自我调试、整合与疗愈的过程,同时也让家长的陪伴有了启发、方向和抓手。
我们知道,优质的陪伴能够补充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而有些家长自身往往就有很多困难甚至心理痛苦,所以,当家长陪伴不能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营养需要时,专业心理陪伴就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渠道。
孩子是爱的鉴证官,也是家庭的未来,我们做好那个称职的、温润的教孩子骑车的人,生命就会自然绽放。作为成年人要觉醒了,教育最核心的不是训导,最厚重的恰恰是爱:在家里,教的底色是陪伴。
作者:正尚方咨询中心 金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