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繁星

老北
编辑于2023-06-10
阅读 35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说到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三个国家的来龙去脉,很多人不太清楚,如果讲到铁托和南斯拉夫,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几乎是脱口而出。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南斯拉夫是巴尔干最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土面积26.7万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人均GDP近3000美金。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名列前茅,即使在整个欧洲,也是一个强国

斯拉夫人起源于欧洲的维斯瓦河谷,早在两千多年前,不断繁衍的斯拉夫人开始向欧洲各地迁徙,其中向东一支演变成今日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向西一支为今日波兰、捷克人的先祖,而向南的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建立了今日的版图

巴尔干多山不适合集约式农业发展,分散在各处的南斯拉夫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彼此很少来往,同时,所在之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先后沦为东、西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欧亚列强统治时期,为了避免南斯拉夫人联手抵抗,刻意分化瓦解,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南斯拉夫内部彼此不认同,纷乱复杂的历史、宗教与文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强人铁托元帅去世、前苏联解体,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的挑拨干预下,南斯拉夫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加深,各加盟共和国闹成一锅粥争先脱离,一个统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化为六个彼此互相仇视防范的小国,在此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独立的国家因为内部民族矛盾都相继爆发内战,血染疆场。已肢解成内陆小国的塞尔维亚至今仍为科索沃问题困扰,饱尝国家分裂的痛苦又无能为力



塞尔维亚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国土面积8.85万平方公里(其中科索沃地区1.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20万(不含科索沃地区)

塞尔维亚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种族宗教,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被普遍认为是继承了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衣钵的国度

圣萨瓦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教堂内的壁画描绘了纳曼娅王朝最后的大公拉扎尔的生平典故,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意为白色之城,米哈伊洛大公街是首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道

国家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入口

馆内馆藏文物

馆藏油画

博物馆广场

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卡莱梅格丹城堡始建于17世纪,是贝尔格莱德标致性旅游景点

城堡内的一战胜利纪念柱

夕阳下,在古城堡观赏塞瓦河与多瑙河交汇

空中视角观赏两河旖旎风光

在古城堡远眺贝尔格莱德市区。整个贝尔格莱德彷佛都是围绕着这座城堡建造起来的

泽蒙小镇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区以西12公里,是一处典型的中欧小镇。泽蒙曾经是奥匈帝国最后的边境,小镇呈现出与贝尔格莱德完全不同的建筑风貌

镇上的女孩子们

漫步小镇,崎岖的街道,古朴典雅的建筑,荡漾着复古的气息。攀上制高点kula grados塔俯瞰小镇橙色的屋顶和远处蔚蓝色的多瑙河

彼得罗瓦拉丁城堡要塞位于多瑙河岸边,与伏伊伏丁那省首府诺维萨德隔河相望。这是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造完工的大型防御工事,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战争,如今要塞华丽转身为欧洲最有影响的音乐节演出地之一,成为欢乐的舞台

观光游览的中学生

在要塞看多瑙河对岸的诺维萨德市风光。诺维萨德市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被称作塞尔维亚的雅典

诺维萨德市自由广场与市政厅,远处可看到多瑙河与彼得罗瓦拉丁要塞

朝阳升起时的玛丽之名天主教堂

诺维萨德之恋

德里纳河的河中小屋,被称作世界上最孤独的房子

据传河中小屋是一位16岁的塞国青年在1968年所建。如今,在网红打卡点小木屋的岸边建有餐馆、观景台等用来接待观光游客

弹孔纪念碑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一座南斯拉夫二战纪念碑,建于1962年,纪念1941年在此地战役中牺牲的游击队战士

弹孔纪念碑位于乌日策市区14公里kadinjaca山顶上,碑体巨大,最为醒目的是在巨大的白色碑体上有一个彷佛被子弹穿透的爆裂弹痕,彰显战争的残酷

米勒雪瓦修道院在塞尔维亚享有独特的位置。1377年,在这里为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国王加冕,1466年,斯特凡.武克契奇.孔塞叉在此被授予“圣萨瓦黑塞哥(公爵)”的称号,是塞尔维亚民族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修道院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典藏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世界级艺术作品,这些文化艺术珍品除了含有宗教色彩之外,还带着强烈的圣萨瓦精神,这种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属性在塞尔维亚弥足珍贵

为了摧毁塞尔维亚民族对圣萨瓦的崇拜,在奥斯曼统治时期,土耳其人于1594年把圣人的遗骨挖出来运到贝尔格莱德烧毁。但是,他们的目的并未实现,因为自那时起,圣萨瓦精神得以升华,米勒雪瓦修道院也成为了坚不可摧的圣萨瓦精神发源地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乌瓦茨峡谷被誉为欧洲最神秘美丽的峡谷。峡谷内连续15个180°蛇形湾极为罕见

峡谷位于兹拉提博山和兹拉塔尔山之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还是全欧洲最著名的观鸟圣地,被称作巴尔干遗物——格里芬秃鹫的生存地

峡谷迷人的山地风光

片片农舍点缀其中

清晨,朝阳下的山谷魅力十足



黑山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是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个多山小国,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2万。旅游业是黑山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主要景区集中在亚德里亚海滨

在所有前南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中,黑山与塞尔维亚的关系最为特殊,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只有黑山留下来与塞尔维亚组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简称塞黑。2006年5月,黑山就国家独立举行公民投票并获得通过,同年6月,黑山宣布独立


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曾经风靡我们一代人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

1941年德军入侵后,当地游击队起义,桥梁工程师亲手炸毁了一段桥梁,随后被驻守的意大利军队抓捕并枪杀在该桥上。图中桥头右侧的石碑就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工程师所建

塔拉河峡谷大桥建于1937--1940年,是当时全欧洲最大的混凝土拱桥,总长365米,最大跨度116米,距离地面最高处为170米。即使在建成后近百年的今天,身临现场时仍可以感受到它的雄伟气势。

行走在桥上,《啊,朋友再见》那优美熟悉的旋律霎那间在心头响起,内心涌动着阵阵涟漪

黑山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公园内有黑山共和国第一高峰博博托夫库克山(海拔2523米),山脚下的冰川湖泊——黑湖被誉为欧洲的眼泪

山脚下的农庄,仿佛世外桃源

你好!

亚得里亚海明珠圣斯特凡岛——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战前的南斯拉夫玛丽亚王后,在岛上兴建了自己的行宫,后来铁托也用这个王室寓所作为私人别墅,英国女王尹丽沙白二世到访时指定要住在岛上。20世纪初前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萧条了十几年,随后安缦集团与黑山政府签下30年租约,这里从此成为一个奢华的度假酒店,优美的环境和人文历史吸引了许多著名的明星名人纷至沓来

空中俯瞰圣斯特凡

景观无与伦比的圣斯特凡岛由一条天然沙堤与陆地连接。沙堤尽头两侧是狭长的海滩

布德瓦老城是黑山著名的旅游胜地。以阳光、沙滩、丰富的夜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地中海式建筑而闻名于世

教堂、堡垒、高塔、城门,狭窄的街道、小广场等所有古城的元素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布德瓦因其2500年的悠久历史而成为亚得里亚海岸边最古老的城市

科托尔古城——世界文化遗产,英国诗人拜伦感叹:这里是陆地与海洋最美的相遇!

科托尔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15世纪起先后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家控制,1918年成为南斯拉夫一部分,2006年开始属于黑山共和国

古老的城门

科托尔历史上被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政权统治过,城内有多处不同宗教的教堂

圣尼古拉斯教堂始建于1166年。教堂顶部是双六角结构

圣特里丰大教堂,又名科托尔大教堂,修建于12世纪,是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古老街道散发着岁月痕迹

仰望陡峭的圣乔瓦尼山,山上也建有诸多城堡、城墙遗迹

科托尔峡湾为欧洲最南部的峡湾,每天都有数艘大型邮轮在此停靠

佩拉斯特小镇看上去犹如威尼斯的一部分漂浮而来。尽管这个小镇只有一条主街,却有着16座教堂和17座宏伟的宫殿

穿着民族服装的小镇居民

在佩拉斯特,还有两座风光美丽的小岛

圣母岩岛远眺

圣母岩岛是由人工往海里投石堆积而成。据说当年过往船只在海中看到酷似圣母的石像,水手为了祈福,于是在此处常年不断地向水中投石头,慢慢堆积成岛,并建起一座美丽的蓝顶教堂,成为地中海水手的向往之地

在圣母岩岛码头观看远处的另一座小岛:圣乔治岛。圣乔治岛是一座天然岛屿,岛上建有一座17世纪的小教堂和一个古老的墓园,佩拉斯特的船员大多葬在这里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波黑一直都是一个饱受战争摧残,令人扼腕叹息的国度

1914年,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子斐迪南大公,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空气在颤抖,彷佛天空在燃烧”这句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对我们这一代来说绝对是经典!

1992至1995年发生的波黑战争,更是一场人类的灾难。生活在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地争端,为了各自利益,穆、克、塞三族进行了残酷的相互厮杀。美国、北约强势介入,狂轰乱炸。这场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波黑境内塞族、穆族、克族至今仍分而治之,战争留下的创伤历历在目


莫斯塔尔位于波黑南部的内雷特瓦河畔,据首都萨拉热窝80公里,是波黑最值得旅游的景点之一。城内有众多古罗马和奥斯曼遗址,有很多原汁原味的街道古堡,具有浓厚的南斯拉夫风情

战火中重生的莫斯塔尔古镇色彩斑斓

街道两旁的商家店铺

背着孩子的游客

行走在街区,古老的建筑墙面上仍布满了上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期间留下的密集弹痕,向人们述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战争的残酷

莫斯塔尔古桥见证了这座城市4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直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最终解体,横跨在波涛翻滚的内雷特瓦河上,默默地向过往游人述说着历史的斑斓与心酸

这座古桥在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被炮火炸毁,成为种族仇恨的永久见证。1994年停战之后城镇开始缓慢复兴,2001年古桥开始修复,2004年修复完毕,2005年古桥和附近周边区域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内雷塔瓦河畔风光

莫斯塔尔古城街巷

布纳河边的布拉加苦行僧修道院始建于16世纪,修道院呈奥斯曼和地中海风格。修道院脚下湍急流淌的布纳河是欧洲最大的饮用水发源地

从萨拉热窝黄堡要塞俯瞰萨拉热窝城区全景,整座城市被狄娜里克山脉环绕,高低起伏,煞是壮观。黄堡要塞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之地,电影开场后的第一幅画面就是从此处展开的

萨拉热窝老城遗址

老城街景

萨拉热窝市区分布着众多景点,市政厅、巴斯卡斯加清真寺、瑟比利喷泉、天主教耶稣圣心大教堂、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拉丁桥、土耳其巴扎、塞尔维亚正教会大教堂、黄堡白堡等等都是游客喜爱的去处

慢步在萨拉热窝街头,感受这座城市聚集了600年的精华,感受历史、宗教和文化带给这座城市的华光

长久以来,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和平生活在这座城市,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汇聚在同一片街区,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在街上擦肩而过,萨拉热窝也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城市花园内老人们悠闲地下着国际象棋

在过去的100多年间,这个美丽的城市命运多舛,萨拉热窝接连经历了三次战火洗礼,其中两次是世界大战,还有最近一次惨烈的内战——波黑战争

萨拉热窝铜匠街因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被中国游客所熟知。在一家铜工艺制品店的入口处,悬挂着一幅招牌,上面写着:欢迎中国朋友——保卫过瓦尔特的铜匠铺

这个店铺仍保留着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当年参演的老铁匠已经去世了,图中是他的儿子拿着他父亲的剧照讲述当年的演出情景

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直接引爆“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地点就是图片中的这座拉丁桥

这座改变了世界的小桥看起来平淡无奇,静静地横跨在米莉亚茨河上

拉丁桥对面街道处,仍停放着一辆当年斐迪南大公夫妇乘坐过的同款敞篷汽车,街边建筑的外墙上镶贴着当年大公夫妇遇害前后的历史图片

图中黄色的建筑是一家假日酒店,在波黑战争期间划定为“安全中立区”,入住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大量记录了萨拉热窝在战争期间的苦难、残酷、牺牲的文字图片报道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酒店前的这条大街在战争期间,变成了臭名昭著的狙击手大街,无数的狙击手藏在街道两旁的建筑里,隔着窗户向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射出罪恶的子弹,大量的平民在这条街上被狙杀

如今,在许多大街两侧的建筑墙面上,仍清晰可见当年留下的斑斑弹痕

波黑战争期间,这座桥上发生了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凄婉悲壮,感人至深。郑秀文原唱的《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歌中讲述了这一段历史和感人的爱情故事

这是波黑议会大厦街头的“萨拉热窝玫瑰”标志,醒目的红色不是花瓣,而是一个个被涂成血红色的炮弹坑痕迹,每朵“萨拉热窝玫瑰”代表着至少有3人以上在此地丧生。这样的标记全城共有200多处,人们将其染成红色,用以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图中是穆族的陵园。市区内有几处大片的墓地用来安葬那些在波黑战争期间(1992——1995)死去的亡灵,令人触目惊心

波黑国家博物馆。一队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馆内参观学习。如今,昔日的战火已经远离这座城市,人们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安宁祥和


谢谢

阅读 35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