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西域文化  学两弹精神——华山中学铁门关校区六年级桐根苑研学课程

心絮
创建于2023-06-01
阅读 74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识比知识更重要”,研学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衔接,学习活动发生在窗外、山林、溪流、海域、博物馆、文化场所、企业、社区或校园角落,这些多元的学习场域,为师生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多种可能,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践空间。我校一直在探索通过设计高质量的研学课程,将社会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教材,让孩子在研学活动中建立自信心,增强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5月21-24日我校六年级桐根苑一百八十余名师生开启了“研西域文化 学两弹精神”吐鲁番研学之旅。

序曲——周密筹划

为了此次研学活动能安全顺利地开展,学校高度重视,各部门对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从早期的积极宣传、确定路线、公开招标,到研学具体项目的甄选、整合……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我校对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视和负责。学校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多个研学地,再通过两轮预报名,最终确定吐鲁番作为这次研学的目的地。出发前夕,从学习、时间、纪律、卫生四方面进行管理罗列出涵盖“吃、穿、住、行、用、学”共11条注意事项。接着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一项项细节安排、一条条安全注意事项都是体贴入微的温馨叮咛,为同学们的顺利出行、安全返回保驾护航。

安全出行

5月21日上午,校长陶述兵为研学旅行的学子们授旗并嘱咐他们,在研学过程中要按照既定的研学主题,认真观看、专注听讲,还要多思、多想,积极完成研学任务,抓住研学契机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成为家乡和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一言一行都彰显我校的精神品质,一举一动展示我校的文化底蕴。

致敬两弹元勋学习马兰精神

马兰军博园,总占地面积37.46平方公里,文物保护建筑总共有52栋。作为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之一,马兰精神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两弹”元勋程开甲等8位院士和29位科技将军,为共和国的核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缅怀先烈,踏寻红色印迹。在和硕县马兰红山军博园,全体师生登顶蛙鸣山,俯瞰军博园全景,游览博物馆,了解马兰部队历史文化遗迹,品味革命年代峥嵘岁月,参观上世纪五十年代将军们曾经住过的将军楼,游览电视剧《马兰》的拍摄场景龙山桥,在红色之旅中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同学们在研学手册上这样写着“今天和老师一起来到了马兰红山军博园,实地感受了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里潜心科研的革命精神,很受触动,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扬和传承马兰精神,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观看自然景观解惑历史成因
第一站 火焰山

在吐鲁番的高昌有一座充满神话的山,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大战恶龙的见证也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炎火之山”,它便是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与三借芭蕉扇有关的那座火焰山。

火焰山是新疆吐鲁番的著名景点之一,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新疆人民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VR“飞跃火焰山”体验馆、休闲购物中心等。2011年8月,火焰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温度高达47.8摄氏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70摄氏度,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在这片充满古老神话故事的土地上,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到火焰山的奇特,再不是电视和课本里的“听说”,而是亲身体验了火焰山的炎热,真正主演了“大话西游”。

第二站 库尔班民俗馆

库尔班民俗馆从新疆各地收集历史悠久的地毯、挂毯、服装鞋帽、生活用品、家庭摆件物品、农具、手工艺品制作工具、画像等文物展示和产品的生产环节。年代感的老物件,让我们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

第三站 艾德莱斯

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人生产,并且是维吾尔妇女最喜爱做服装的土产丝绸。作为“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艾德莱斯不仅仅是一款面料,更代表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向往。独特的图案风格让艾德莱斯拥有与生俱来的辨识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典的传承,今天的艾德莱斯已成为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一张新疆和田的时尚名片。

同学们不但认真观摩艾德莱斯制作工艺,而且亲身体会美丽背后寸丝寸缕的物力维艰,“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功以当精致”,物以载情,物可究心。丝织绸缎,是造物下的绝色佳人;一针一线,是坚守千秋的如琢如磨。每一份传统工艺的背后,都是这片土地历经岁月的绵延呼吸,用轻柔却清晰的气息,讲述着一份工艺的执着与坚守。

第四站 葡萄沟

在炎热的夏天,一路上坐着缆车边听着《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边欣赏纯朴的村民的日常来到了——葡萄沟。当我们走进葡萄沟,除了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外,还可看到独特的露有方孔的平顶长方形建筑物——葡萄干晾房,也叫荫房,远看就是一座四处通风的房子。一间间散发泥腥气息的土坯房,它们状如碉堡,一色土黄,用土坯打制的墙壁露出密密的网格状的洞孔。吐鲁番的晾房,就像散落在戈壁上的奇妙艺术品。在火焰山的山脚下,人们穿行于萄萄架下载歌载舞,迎接一拨又一拨远道而来的客人。

第五站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修建在葡萄沟中心游乐园,是一座具有浓郁新疆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依山傍水坐落在葡萄沟的绿树丛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被列入吐鲁番的知名旅游景点之一。王洛宾音乐艺术馆是真实全面展示王洛宾艺术生涯的场馆,馆内陈列着百余幅历史图片和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翔实地向游客介绍王洛宾先生60余年音乐成就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同学们用歌声追忆,在旋律中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知名俗文化 寻古国痕迹
第一站 交河故城

两千多年以前,吐鲁番就是西域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屹立着两座曾经繁华的古城——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再看到它们当年那宏伟的原貌,但在这两座宏大的都市遗迹中,可以想象在美丽的丝绸之路上上演着一幕传奇般的“双城记”。

据导游介绍,交河故城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与楼兰古城齐名的西域古城,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如今的它是一座古城的遗迹,一片城市的废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的遗址。

交河故城千年古城,只留遗迹。风沙刮去了历史,把记忆封存在高台之上,让后人无限遐想。漫步在“土丘”之间,想象在它的全盛时期,这里的人流涌动,车水马龙,有那么一瞬间,好像真的穿越了时空。而这些残存的建筑遗迹,在岁月中虽然历经战火摧残,却依旧保留了原有的规模和形制,让现代人追忆那曾经的繁华岁月。

第二站 坎儿井

坎儿井,作为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之一,它既没有古长城的恢弘壮阔,也没有大运河的隽永悠长,即使在空中俯瞰亦难见其真容,但它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日复一日地为茫茫戈壁输送着生命的源泉。行走在火洲大地上,望着一条条由土包串联而成的“项链”自天山向绿洲伸展,不禁深深为先辈们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壮举所震撼。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的坎儿井就像一部不朽的史诗,记录着火洲人民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尊重规律、顺应自然;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无上智慧和大爱情怀。

触摸着清澈冰凉的井水,走在幽深曲折的暗渠中,孩子们啧啧赞叹:坎儿井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是吐鲁番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第三站 吐鲁番博物馆

在新疆第二大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0637件,珍贵文物707件(其中一级文物120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438件),藏品类别有石器、陶品、泥塑、木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文书、木雕、泥俑、绘画、古尸、粮食、干果及各类食品、泥塑、纺织品、干尸等35种。举世闻名的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吐鲁番出土文书、吐鲁番出土毛纺织品、吐鲁番彩陶、吐鲁番干尸等都是本馆的镇馆之宝;现藏有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假肢、最早的月饼、中国最早的葡萄藤等,特色鲜明,精品荟萃。吐鲁番博物馆有通史陈列厅、巨犀化石陈列厅、文书陈列厅、干尸陈列厅、钱币厅等多个展厅。

卜天寿抄本《论语郑氏注》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公立学校(“义学”)一名12岁的自费生(“私学生”)卜天寿,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的“全国教学大纲”,手抄了几种最主要的教科书《论语郑氏注》和《千字文》,并在最后凭记忆抄写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十二月三台词》,还即兴创作了6首五言绝句诗。1200多年后的1969年,卜天寿的这份“作业”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镇馆之宝——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通过运用幻影成像等声光电技术,配合场景、模型等多种展示手段,全面地展示吐鲁番的自然历史。

中国最早的葡萄藤

葡萄藤标本的发现,改写了我国葡萄栽培始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将我国葡萄栽培时间提前了至少200年,也证明了中国的葡萄栽培最早见于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镇墓兽高70厘米、翅长22.5厘米,通体泥塑彩绘。虎头,豹身,狐尾。头顶和肩部两侧、背部各有一板翅,青色躯体上饰褐、蓝色圈点纹。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明器。

吐鲁番陆续出土过上百幅伏羲女娲画像,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钉钉在墓顶上,少数则折叠起来,放在墓主人身旁。伏羲左手握矩,女娲右手持规,规和矩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秩序的象征,表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他们人首蛇身、下身相绕形象,表达的应该是伏羲女娲阴阳交合,创造了人类,也是人们祈求生活安定、家族兴旺的体现。伏羲女娲画像是中原文化在吐鲁番传承的重要物证,展现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的历史,说明新疆与祖国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参观结束后,我们不禁感叹古代文化的灿烂,感叹古人的智慧,我们不禁感受到了文保人肩上的重任。作为新时代的文保人,我们需要让这些精美的文物活起来,让灿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保护,需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为建设中国特色文物保护学而努力奋斗。文物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穿越艾丁湖 探秘大海道

艾丁湖在维吾尔语中叫“艾丁库勒”,意思就是“月光湖”。这个美丽的湖泊,就在吐鲁番盆地腹心偏南的地方,也是中国最低的地方。湖面比海平面低-155多米,湖底最低处达-161米,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约旦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面-391米),成为世界第二低地。

艾丁湖位于恰特卡勒乡境内,湖面长40多千米,宽8千米左右,是个咸水湖。又因位于十分干旱的内陆地区,所以湖水矿化度极高,湖区内地表盐壳发育独特,构成了一幅极其荒凉又壮观的画面。白日行走湖边,岸上那饱含盐分的戈壁一望无际,寸草不生;湖中则是湛蓝如画,倒映云天,秀美异常。湖边的荒漠上残存着一眼眼早已废弃的古井,讲述着昔日碧波万顷的风云故事。

00:16

“世界内陆最低处,精彩人生新起点”。今天我们来到这里,除了意味着要从中国境内最低地走出来,更预示着接下来日子,顺利、美好。

且行且思 学在研中
没有记录 没有发生

每天无论是车上还是景点以及晚上到达酒店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撰写研学日志,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研究内容或研学日志,形成了一种非常浓厚的学习与交流氛围。分享结束,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研学手册进行检查和批阅。

用餐时刻,安静有序

看,同学们的用餐时光,秩序井然,用餐过程安静、文明。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热爱生活!

安全返程 用心感恩

四天三夜的旅途就像白驹过隙,在路途中,我们遇见了许许多多的美丽风景,它们令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琐碎和烦恼,收获了很多难忘。

在结营仪式上,学生教师带队负责人发表了各自的研学旅行的感言,落实了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带着这份收获与感动,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刻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复盘  回顾 见证
研学归来话成长
01:19

学生篇

同学们详细描述了研学过程中那些动人的细节,表示本次研学让学习的渠道变得更多元,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不仅感受到了吐鲁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尽情领略了家乡的大好河山,原本只存在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具体起来、鲜活起来。在行走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学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研学旅行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一直印在我们的心中。它让我们学会了分享;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让我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教师篇

走出校园,让师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了解了社会、亲近了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学们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文明有序、互帮互助、永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特殊的教育与挑战,一次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家长篇

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研学旅行结束了,四天三夜的研学生活让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丰富了他的知识,更开拓了他的视野,研学旅行让孩子更好的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感受到了学校之外别样的师生情和同学情,让孩子在实践中认知和探寻别样的课堂,家校共育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课堂在结束小学生涯前孩子们又留下一段美丽的回忆。

校长总结寄语:

最后,陶述兵校长对本次“研西域文化,学两弹精神”研学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对本次活动中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及温暖陪伴表示感谢,同时对于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表示赞赏。陶校长希望同学们都能在“行走的课堂”中探索、思考,追寻民族足迹,探寻人生的答案。希望同学们能够投身到更广大的世界中去,亲近社会,拥抱自然,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最终成长为眼前有山河、心中有家国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研学展风采 表彰助成长

6月1日桐根苑全体师生齐聚尚贤广场一起回顾研学的美好时光,一起见证华铁学子的成长历程。“纪律管理之星”“学习管理之星”“时间管理之星”“卫生管理之星”“优胜小组”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榜样,激励全体学生将研学的精神传承到日常的学习中,坚定信念,用智慧和汗水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书写绚丽青春!

00:57

携一缕芬芳,赏自然之美,借一次研学,观天地之大!课堂上,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研学之旅到此结束,但我们人生的旅途还很远,我们要走过人生这场或艰辛或美丽的旅行,去到更远的远方,去看更多的风景,为自己的未来,添上浓墨重彩的风光。我们的旅途,还有很长,就在前方!

文字编辑:徐春玲

图片提供:信息组、六年级组

审核:郑荣  冉兵

阅读 74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