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理工附中 高中语文 每周一论 第一百一十三期

1zhi猫
创建于2023-06-01
阅读 11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论题】请结合历史背景探究《涉江采芙蓉》的主旨内涵。

戚小松老师观点:

      中国之诗,起于诗经。其律、体、术、思、情……无不源于是。

      或言:中国人之气度与内涵,皆源于是。

      情钟于内,欲言又止。发乎于心,止乎于礼。矜持内敛,缠绵悱恻……这是中国式的恋爱。

      《涉江采芙蓉》,其实是《蒹葭》之物化。

          《蒹葭》中,所谓伊人,似乎是一个妖魅。行踪飘忽诡秘。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

          任“我”如何求索追寻,总先于一步,恰在可望不可及之处。而其境之迷离飘渺,更增玄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露之凝聚若此,惟雾气深重所致。

          蒹葭直瘦,形影相吊,虽密而孤,纵聚实散。情景相衬,至此而臻化境。再重章叠句,回环反复……是否有倩女幽魂的意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倩。

          那些摇摇欲坠的蒹葭,不过也是长在你的心中。       

      那流淌的河流,不过也是你情感之流的汇聚。这根本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的徜徉与徘徊。

          伊人之可望难即,全在一个“礼”。白露之缠绵难消,全在一个“礼”。

          再说得直白一些:表白,难!情钟于内,欲言又止。发乎于心,止乎于礼。矜持内敛,缠绵悱恻……

          这是中国式的恋爱。美不美?

          很美。

          远远美过西方式的直接与热烈。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若真能“同心”,“离居”其实也不值得“忧伤”呀。

          《重庆森林》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因为恋爱这种东西,源自于灵魂的最深处,天然就是内秀的。过于直接的暴露,会氧化,会腐坏。

      因为恋爱这种东西,源自于灵魂的最深处,天然就是内秀的。须得珍而重之,藏而赏之,她才会氤氲,烘焙,发酵,乃尔为这世间最醇香的佳酿。

溥德鹤老师观点:

       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回想起我故乡的爱妻,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之情,临行之前的海誓山盟、永结同心的誓言犹在耳边,可是看着这长路漫漫就如同我的前途一样,遥望无期无边无际,何时才能够出人头地,回到我所眷恋的故乡呢?我早已经下定决心,倘若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是不会回到家乡的,就让这种漂泊异乡的生活、充满两地相思之情的愁苦忧伤一直追随我到老。

       这首诗表达游子和思妇的离别后思念之情,整首诗充满着一种哀伤的气氛。这是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生活方式很简单的,人与人之间最密切关系就是夫妻和朋友关系,但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致使人与人相隔两地音信全无。这就成为许多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孙飞老师观点:

           《涉江采芙蓉》最明显的艺术手法是“对写法”,“对写法”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本诗一共描绘了两个画面: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愁不已。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

           汉末文人不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而借用思妇的口吻来抒情,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那个时代,女性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思人”是女性独有的视角;其次,女性情感的深婉细腻,是男性所不及的,这就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女性为主人公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三,这些汉末文人对女性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抒写女性的不幸,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

吴娟老师观点:

          据考证,《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涉江采芙蓉》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是离乡游子。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可见,主人公的身份在两可之间。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忧”的强烈效果。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凄惋感人。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是漫漫长路,是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诗中的境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在宦途无望失意中,在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涉江采芙蓉》仍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之作。

闭光萍老师观点: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意在表现女子与丈夫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苦的古诗。这首表现了相思、离别之愁,但细细揣摩,字里行间却潜藏着女子那深挚笃厚的爱以及黯然忧伤的痛。

          诗中一二句写女子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在湍流的江水中为了心中那个所思之人,女子不顾一切独自前去采摘,这不正说明所思之人在采摘者心目中的份量吗!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但她仍旧不顾危险也要前去采摘,更进一步说明了她心中所思之人是值得她去冒险的。

          诗中三至六句写女子采荷花想要送给所思念的爱人,可爱人却在那无边无际的远方。诗句“所思在远道”中的“思”谐音“私”“丝”。“私”,偏爱。而“丝”者,细线也,善“牵挂”者也,隐喻思绪绵长,可见女子爱并痛着,但是虽长时间思念却又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足见这种爱充满理智,让人感觉到女子具有一种古典之凄美。明明相爱的夫妻,却被一条无情的大道远隔,就仿佛牛郎织女一样,被一条清且浅的银河相隔。然而,不同的是,牛郎织女还能用一年的时间去等候一刻的相聚,而本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却只能生离作死别。所以,诗中男女主人公虽爱得真,爱得深,但又爱得何其凄苦。

          诗中最后两句写女子与丈夫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能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从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中的“同心”“离居”这两个词我们感受到了相爱的两人爱之真,爱之纯,爱之坚,也看到了他们团圆的希望与失望同在。“同心”,可见女子爱得不盲目,不一相情愿。“离居”一词,实际是说诗中人物希望与失望交织。又因二人被远道永隔,只能生离作死别,也只能是失望多而希望少,甚至没有希望。女子内心何其黯然忧伤,备受煎熬;可见他们彼此深挚笃厚的爱情,然而这背后那份凄楚、忧伤又是何其苦涩难耐啊!

      所以,《涉江采芙蓉》塑造了这个勇敢、专一、理智而又备受离别煎熬的纯情女子形象。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状况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女子形象其实是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的:这个形象,以小见大、以个别带一般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南北朝,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十六国攻伐不断,中原之地混战不断,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民族生存状态,深深流露出的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人们虽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因南北朝异常动乱不安,人们对这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只能变成一种喟叹,一种可思而不可得的悲凉。

洪慧娟老师观点:

《涉江采芙蓉》——一阙关于人生绝境的咏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人生总有这样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前路凄凄,回路又渺渺。在这一刻,你既不愿意踏上前路,因为前路上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离别的痛苦,并且每往前走一步就离曾经的美好更远一步,正如柳永所言“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几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是你也没有办法往回走,曾经的美好已经烟消云散,心中所思之人早已远去,物非人亦非,回路在何方?

      向前无望,向后无路,人生之境,只剩荒芜。

这样的人生绝境,是人到中年后最容易出现的。辛劳半生,漂泊一世却发现行囊空空,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年轻时的理想依然那么遥远,而自己早已两鬓斑白,身型伛偻,人生所剩下的只有衰老、孤独、无望。

      这首诗前面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句子,却是一幅完全完全不同的画卷。盛夏时节,百无聊赖,踱步水边,看见流水依依,一片的绿意盎然,荷花芳草,蝴蝶翩翩飞舞期间。水中那一朵朵荷花娇艳夺目,使我想起了年少时与你一起戏水,采莲插瓶的情境。我不禁脱下鞋袜,踏水而至花旁,那一阵熟悉的花香袭来,是啊,至少这荷花每年都如期而至!看着这薄如蝉翼的粉色花瓣,触碰着点点嫩黄花蕊,我再一次为它的美沉醉,这朵花,你应该看一看的。我折断花枝,一心想要将它送给你——这是我在今年夏天摘下的第一朵荷花!

      是啊,在这幅画卷中,不仅有自然清新的盛夏景致,更有坚如磐石,生死不渝的爱情和至纯至真的人性!朱光潜说“中国人民很早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地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拖带一枝梅花他。”行至中年,我心中所想依然是他,那水中摇曳生姿的花朵,依然为他绽放,只可惜“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有的坚持、所有的思念,就所有的不甘,最终无可寄托,无法排遣!

      为什么人生是这样的?非要得到了后再失去?绚烂了后再荒芜?虽说无论先后我们都得经历,但是如果可以,我更愿意得到后就拥有,先荒芜再绚烂!

赵敏馨老师观点: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清丽美好又弥漫着忧伤的诗,将古人的异地恋之苦娓娓道来。在我眼中,这就是一位游子立于水边,遥望看不见的故乡和未来,深深思念着自己故乡的妻子,然后幽幽吟诵的诗。

       短短四十个字,包含着一个无解的悲伤回环——无法排解相思之苦,故去水边采芳草,手中握着芳草回望旧乡,却更加相思,无法,又去采芳草……东汉末年,为了追随更好的名师大儒,很多士子只能外出游学,诗中的男子或许就是如此。然而只是外出求学而分离,不至于因分离而如此哀伤。政治环境的复杂,剧烈的土地兼并、严重的灾荒,让社会也动荡不安。外出游学的士子,也算是一种流亡者,在骚动频繁的社会中,难以回到家乡,也难以谋求出路,内心彷徨无比。外部的环境混乱,内部的竞争激烈,欲求不得,欲回不得,真真是吞声踯躅何处言?

       “涉江”一举,或许也是在效仿屈原《九章》中的《涉江》一篇,“香草美人”也常被屈原用来象征君子。而“芙蓉”在中国文学环境中,有其特殊象征意义。采摘荷花,就有着寓意品德高洁之意。诗中的男子,借涉江采荷,将自己漂泊在外的辛酸苦楚,遥遥传递给那个远方懂得自己的人,聊以慰藉自己。

       动乱时代的失意之士,无数个、无数次立在水边,只能手持芳荷,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

阅读 11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