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照前路,齐思助成长——云南省孙毅名师工作室吕文丽小组研修活动

Mr Ray
创建于2023-05-31
阅读 22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云南省孙毅名师工作室吕文丽小组5月研修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是小组成员观看雷锦波老师的视频课《原电池》。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温故知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搭建原电池模型。

  环节二:再探单液电池;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在单液电池缺陷,在原电池工作过程中正极也会发生负极相同的反应,影响原电池的正常使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找出双液电池存在不足之处,提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落实模型构建与证据推理。

环节三:探究双液电池,针对单液电池缺陷进行改进,引出双液电池

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了,也就没有电流在产生。

既然锌片和硫酸铜会直接发生反应,我们可不可以把二者分开?

  提问:是否所有离子可以连接正负极电解液,使得原电池形成闭合回路?

  给学生提供两组资料,学生相互讨论,找出导电能力较强的离子组成的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改进后的双液电池模型

  实验验证改进后的原电池能够产生电流正常工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心关注真实生产生活情景的习惯,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四:盐桥变膜-认识离子交换膜电池

  我们引入了盐桥之后电流确实很稳定了,但是双液电池也有一个比较大缺陷。

展示数字传感器监测单液电池和双液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池温度和电流变化的变化数据图。

  在我们实际应用电池的过程当中我们并不能找到盐桥的影子,最主要的原因是盐桥的内阻太大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是用离子膜代替盐桥。

常见的膜电池:阳离子膜、阴离子膜、质子膜。

  课后老师们对本节课都从优点、不足之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优点:

  1.整体结构设计完整,独具慧眼,尤其是盐桥一段的探究,非常闪亮。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完成课堂;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老师引导有条理,有深度,循循善诱,问题设计也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生成。(吕文丽、苏张俊、莫福全)

   2.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单液原电池到双液原电池,再到离子交换膜的介绍,螺旋式上升;与学生的互动很好,引导启发学生,特别是在对盐桥的理解上循循善诱。(王娜)

   3.充分利用旧知识的再挖掘,新素材的再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陈凌文、杨绍涛)

  4.通过“老戏新看”,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并亲自体验音乐贺卡电流衰减,引发学生思考单液电池的工作效率问题及如何提高原电池的工作效率,引导学生设计双液电池。(赵科艳)

  5.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张庆祥)

  不足:

  1. 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建议分组做学生实验。授课内容前后衔接的语言表述再优化。(吕文丽、陈凌文、王娜)

  2.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建议及时的点评和表扬跟进。(王娜)

  3. 一个问题结束,可以适当给另外的学生阐述和补充的机会。学生讨论时间太短,可能会有小部分学生跟不上。(莫福全、苏张俊)

  总结: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拿来主义教学,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充分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同时可将部分易于操作的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进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继续加强从教到学的深度学习。琢磨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课。

  第二部分,陈凌文老师进行了《如何转化后进生》一书的阅读分享,此书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本书中李老师结合其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利用大量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自己转化后进学生的方法,读后与人颇有启发,再次感知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正如吕文丽老师的评价:“教育路上永远要坚持爱的教育和正向引导”!

  陈老师从书中截取了其部分核心内容就行着重介绍,包括后进学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转化后进学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陈老师也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实实在在地和老师们交流了自己对于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阐述问题的看法,将李老师那诞生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再一次结合实际进行了转化,分享了陈老师对于文字背后含义的再认识。

  例如,陈老师在介绍后进学生产生的原因时,引用了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位双亲早早离异,自小与不善教育的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的故事,以及我市某学校由于学生家长常年漠视教育而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艰难等等事例,生动的说明了后进学生在学习背后的问题,从而让老师们意识到,一味强调学习并不能真正解决后进学生的问题,在条件允许时深入后进学生的生活,先成为他们的益友,后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

  最后,陈老师介绍了李镇西老师在全书开篇所做的三点统合性原则,分别是民主、科学和个性,并截取了李老师在书中的部分话语加以解释,在此之上结合自己的认知与老师们交流了看法,引发大家的思考。陈老师认为,看待学生应该具备长远眼光,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一时成绩的优劣或许影响着学生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起点平台和将来所面临挑战的难易,但个人能力并不仅局限于学习和考试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爱感化学生,用教育激励和培养学生,一心只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或许就是转化后进学生的真正内核吧!

  独行快,众行远。在孙毅老师亲力亲为的引领示范下,吕文丽小组的9位老师必当乘风破浪,勇毅前行。艳阳照前路,齐思助成长。凝聚发展力,形成共同体。位卑未敢忘忧国,愿为教育强国添薪火!

文字:雷锦波、陈凌文

图片:雷锦波、陈凌文

制作:雷锦波

审稿:吕文丽

阅读 22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