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浙师大附小七色彩光中队“无废校园 ”研学之旅

一身征尘
创建于2023-05-31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下,上下共欲、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用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科技腾飞、经济跃升、文化繁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温升高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实现必答题!

      2009 年, “无废国际联盟(NGO)”提出“无废 ”核心理念:通过负责任地生产、消费、回收,使得所有废弃物被重新利用,没有废弃物焚烧、填埋、丢弃至露天垃圾场或海洋,从而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2月颁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无废城市"定义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创建无废城市,打造无废校园 ” 的号召,浙师大附小七色彩光中队拉开了“无废校园 ”研学之旅。

览诗画岩头美景   听神牛护村佳话

       走进安地镇岩头村,清澈的梅溪环村而过,缓缓转动的水车恰似不老的岁月年轮,农家庭院里鲜艳的茶花探出矮墙,张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一座座婺派仿古民居,一处处亭台楼阁与雨打芭蕉的嘈嘈切切、小院庭前的花开叶落一起,引人落入岁月静好的心流,怀想起千年以前流淌在这青山碧水、粉墙黛瓦间的诗情岁月。

        走进古色古香的灵岩书院,聆听“先有灵岩寺,后有金华府”的厚重历史积淀。踱步梅溪岸,行在南山下,感觉落流传千年的“神牛护村”的故事。队员们猛然发现,一座看似普通的乡村,却有如此厚重的文化承载,深深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之悠久、育人之深切。

体验婺州扎染  让废布焕发新生

       在婺州扎染体验课上,非遗传承人温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婺州染坊的历史脉络、技术手法,扎染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大自然的馈赠。

    

       来科普一下!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用线、绳等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 ”。

        婺州染坊的染料,全部来自于植物,不管是橘子皮、茶叶、板蓝根等,被工匠细心提取,都能变成一抹抹会呼吸的色彩,可以染出万种斑斓!

        跟着非遗传承人温国香老师,开始学着简单的扎颉手法,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把生活中的废布、方巾、闲置衣物等,进行二次的创意扎染。再放到染缸中浸染 ,原本“无用的”“被闲置”的物品,瞬间换了新颜,甚至变成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体验古法造纸   让废纸重获新生

       将事先收集好的废纸浸泡数天,通过搅拌使其变成纸浆,提取纸纤维,再用抄纸框进行抄纸,用古法造纸的方式进行再加工。然后用创意花草点缀其中,一张古法花草纸就诞生了。

笔筒 DIY    易拉罐秒变可爱笔筒

       队员们将提前收集的易拉罐和其他闲置塑料罐,用颜料、胶水、线绳、布贴条等,通过自己的巧手, 把一个易拉罐做成独一无二的笔筒。

        一天的研学之旅悄然间结束。队员们怀着意犹未尽的”小遗憾“,拿着一件件由自己新手打造的、变废为宝的物品,纷纷表示,此次研学之旅,意义非凡,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将“无废文化”“环保理念”真正实践于日常生活日常中。

       开展研学之旅前,队员们其实预有准备的,他们分组分别对纸和环境关系、一天的用纸量、废纸的来源和回收以及废纸的”无废“转变四大课题进行的分析研究,让我们来看看队员们的调研成果吧!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