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小考

饭铲头_CAN44club
创建于2023-05-31
阅读 30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苍梧郡,历史上共有两处:

一是楚战国时期设苍梧郡,郡治待定,其核心区位于今永州的苍梧山附近,辖地大致相当于西汉时期的桂阳郡与零陵郡。

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上古时期,苍梧古国。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岭南地区已出现的最早苍梧古国,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广西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今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湘东南、粤西北。


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郡”为秦始设)。统治范围未及岭南,苍梧郡地域大致在洞庭郡南、 桂林郡 北的地区,楚国的南大门--厉门(今龙虎关)就是苍梧郡的南部边界。

结合其它方志看,古人多认为楚苍梧郡范围包括九疑山及周边地区,即今湖南宁远、兰山、江华、临武、绥宁,广西全州、桂林,广东连州和韶州等地。

至于楚苍梧郡治所,据 徐少华 、李海勇先生考订,其地位于今湘南九疑山附近、江华县 桥头铺镇 一带的老屋地城址。


战国时期,楚悼王 启用吴起南并百越(约 公元前390年 前后)。苍梧古国后被楚国攻灭,纳入楚苍梧郡。

秦灭楚后,在原楚国此基础上重设苍梧郡,并修筑灵渠,最终使秦军花巨大力气顺利地平定南越,过程中调用苍梧洞庭两郡资源颇多,以致两郡物力大损。至秦并南越之地后便合并洞庭郡苍梧郡为 长沙郡郡治临湘即长沙(原苍梧洞庭降为县级建制) 。今湖南境域内的苍梧郡不复存在。有说此时期原苍梧为现郴州。秦袭楚制,时苍梧仍属长沙郡。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里耶》秦简:“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



公元前214年, 秦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3个郡(秦统一天下共设置36郡)。南海郡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郡治番禺(今广州)。(据《汉书》记载) 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 桂林郡 ,粤北部分地区属 长沙郡 。

秦末,南海郡尉 任嚣 病危,委任龙川县令 赵佗 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于西元前204年 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地区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 南越国 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南越国继续南征,将疆域延伸到了今天属于越南北部的红河平原地区,击败当地酋长安阳王后,赵佗设置了两个新的建制:交趾郡、九真郡!

附:交趾即侧卧双脚后曲相交姿态。

南越国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灭亡。

汉武帝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公元前前112年冬季平定了南越国,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继续南征到越南中部,此外还派水军控制了海南岛,重整岭南建制,完成了南中国归中原汉朝的统一大业,将原南越国地区设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其中,“珠崖、儋耳”在现在的海南岛,“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而“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则位于两广。辖地包括今之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海南、越南。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对于如何控制其故地做出指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希望地方官员以怀柔政策控制此地。当时除郡县外,汉武帝还设置了更上一层的监察区,即“刺史部”(相当于州级别),将全国一百零几个郡国分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刺史部。


岭南一带当时属于“交趾刺史部”,开始时设于交趾郡的郡治赢娄县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后来再迁苍梧郡广信县。(地方官员取汉武帝“广布恩信”的旨意后,将刺史部所在地定名为“广信县”,苍梧郡郡治,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今广西梧州或广东封开一带)。

    西晋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加以九锡六佾之舞。”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各郡人口,交趾刺史部七郡(位于海南岛的珠崖、儋耳两郡后因当地频繁出现土著反抗而被放弃)人口如下:


汉朝人口密度,交趾是南方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从上表可以看到,交趾郡人口奇多,加上九真、日南两郡,现今位于越南地带的3个郡人口竟占到全部人口的一大半!

封建时代,人口多少基本可以反映繁华程度,交趾为何如此繁华呢?这和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红河平原地处热带,十分适合农业开发。所以交趾地区长期以来属于岭南经济中心,除红河平原外,岭南地区另一个经济中心则是以如今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这也是旧南越国的核心地区,不过其实力远远逊色于交趾。

交趾刺史部是西汉最边缘的一个监察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交趾刺史持节治苍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交趾刺史和其它诸州(刺史部的俗称)刺史不一样,是常驻苍梧(广信)的,有一定行政区的意味,这是为了加强对岭南统治的需要。

但是,既然交趾刺史部中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交趾,其次是珠江三角洲,为何刺史部所在地即不选择交趾地区,也不选择珠江三角洲,却会迁徙到的苍梧的广信县呢?这完全是政治需要:广信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络中心,其“居百粤五岭之中,连九嶷七泽之胜。北接湖湘,而为唇齿之邦,下通番禺,而有咽喉之势。”,位于岭南地区的腹心位置。不过,永和年间(公元136-141年)因交趾南部三郡动乱频繁,一度将治所再迁至交趾郡龙编县(今越南河内东)。

《汉书·地理志》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两汉岭南各郡人口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苍梧郡人口增长最快,这与其出于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西汉设置的十三刺史部中,交趾和朔方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其不称州,这是因其“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所以不称州,这两个汉帝国最南和最北的刺史部只称“交趾”和“朔方”,此时“交趾”一般不能简称为“交”。也就是不能称为“交州”


直至东汉末年,刺史部改为州,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此时“交”才是整个岭南地区的通称。刺史部改为州过程如下

东汉时期军阀混战,之后演变成了三国的局面,那么“交州”是属于哪一方呢?交州很特殊,大家想想《三国演义》吧,东汉十三州中十二个都有出场,但大家能想到有关“交州”的剧情吗?想不到吧,因为交州在这乱世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这不得不说一个人:士燮。

士燮,东汉末年出生于交州广信,他是官宦子弟,父亲士赐曾于汉桓帝时期出任日南太守一职。公元187年,士燮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东汉乱局中,士燮也成为割据岭南的军阀,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交州远离中原,基本不受战乱波及,士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使“中国(指中原)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从士燮的发家也能看出交趾的实力强大,士燮是苍梧人,但其权力根基却是在交趾,其以一郡之地席卷交州。

    东    汉顺帝    ,"交趾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仪不许,即拜敞为交趾刺史"  。据此,交趾刺史部治所尚未设在广信县,    交趾刺史部    未改州。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因“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称交州。

在士燮的治理下,交州是相对平稳的,但交州到底归属谁呢?名义上其是东吴地盘,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

但士燮仍然是交趾土皇帝,其和兄弟一起臣服孙权,将儿子收至东吴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直至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在郡四十余载,年九十卒。

对于孙权来说,士燮的死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能把交州控制的更牢固,为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势力,孙权决定将交州一分为二:此为“交广分治”

是也!

“权以交趾悬远, 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趾以南为交州, 戴良为刺史。”——《三国志》

当然,士家残余势力猛烈反抗,士燮之子士徽自署交趾太守,发兵拒之,但被诛除。

按照孙权的分法,广州管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基本是现在的两广之地;而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基本是现在的越南。

虽然孙权的目的是分权,但这种分法实际是很合理的,大家可以看下图。


此图将东汉末年已经开发的区域标了出来,大家看交州地区明显能发现中间有一个断层,广东地区大部分已经开发,越南地区也已经得到开发,但中间的广西则还是荒地。所以交州实际是有两个重心的,将其分治也符合地缘规则。

所以,之后的历史出现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本来因为士家势力被铲除,孙权认为再分广州已经没有必要,所以分治计划取消(于是除广州, 复为交州如故——《三国志》),交州分而又合。

但30年之后,交广再度分治。

永安六年(263年)五月,交趾、九真、日南这南交州三郡再度爆发反乱,交趾郡吏吕兴杀太守而反,并遣使至魏请求内附。刚刚灭蜀的魏国很快进行了回应,而吴国也迅速平叛,而且东吴再次作出了“复分交州置广州”的决定,以割断叛乱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与合浦等海东诸郡的联系,防止叛乱蔓延而无法收拾。

    三国东吴,264年(    吴景帝    永安    七年)把南海、    苍梧    、    郁林    、    高凉    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    交州    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    广州    由此得名,广东、广西中的“广'字即源于此。

虽然吴一度收复交州, 但最终晋灭亡了东吴 (280年),而交广分治并立的局面也固定了下来。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等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西道治桂州。 


五代十国时期,交趾成功从南汉独立


自此,“广”成为两广地区的通称,而“交”则单指交趾地方了。

然而,交州和广州分离后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广州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交州由于地处偏远,渐渐出现了分离主义倾向,而且由于没有广州节制,交州的分离却愈演愈烈。到五代十国乱世,交州击败南汉后分离出去,后形成了今天的越南。

不过,交州被中国统治1000年,至唐朝已经彻底汉化,所以本地人当时基本都认为自己为汉人,和汉人属于同一民族,并没有“越族”的说法,其趁着唐末乱世割据自立但并不否认自身是“中国政权”,其认为自己属于中国内部的割据政权而不是外国。然后后期由于宋元不争气没有打下越南,而越南本身又没有实力统一中国,这才渐渐形成“汉越分离”的局面。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开始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来规范南海诸岛,并划归广南西路管辖。


西晋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加以九锡六佾之舞。”

[6-7]  

[3]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称交州。

[3] 


[7]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8]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三国东吴,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把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广东、广西中的“广'字即源于此。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等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西道治桂州。

[8]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开始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来规范南海诸岛,并划归广南西路管辖。







封川古城所在地


据明朝《封川县志·城邑总论》有“江口,古广信治地”的记载。唐以后,封川县和苍梧县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因此才有后来广信县治地在封川县和苍梧县的争端。考诸史籍,证之前贤,结合封开县江口镇现存地名等有力证据,可确信汉朝广信县治就在贺江口上,即今天封开县江口镇城区内。古广信”的主要区域是粤语区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粤语的主要分布区域。汉武帝平南越后,在苍梧故地建立苍梧郡,郡治广信,领十县,其分布范围包括今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东北部、湘东南、粤西北。今广东封开县南部,汉时均为广信县辖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隋炀帝初年(公元581年),此一带都属于同一行政区域内。

未写完,待续~~

阅读 30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