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小常识
不带危险物品
家长在送幼儿来园时,要对幼儿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严禁幼儿携带有尖、带刺不利于幼儿安全的物品来园。(如:钉子、别针、小棍、破损的塑料片、带棱角的石子、金属卡子、硬币等坚硬的物品,以免幼儿不慎受到伤害。)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女孩佩戴发饰要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梳头时会佩带一些好看的发饰,家长在选择发饰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安全的角度出发。 尽量不要选择金属类带棱角易剐蹭发饰,以免幼儿在穿脱衣服或游戏时伤着自己或同伴,如金属类的皇冠等。
不为幼儿佩戴饰物
有些家长出于爱自己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通常喜欢为幼儿脖子上佩带一些项链如:小佛、小珠子、小绳等,尤其幼儿在午睡翻身时稍有不慎这些饰物就会勒住幼儿脖子,让幼儿呼吸困难,对幼儿造成伤害。 有时因项链的小绳断开,小珠子等较小的物品散落,幼儿出于好奇会将其塞进鼻孔、耳朵、或放在嘴里含着不慎会吞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戒指、手环、手表、皮筋等是幼儿喜欢佩带的小饰物,这些饰物不但影响幼儿活动中的注意力,它同时也会给幼儿带来了一定的潜在危险。 如:游戏时戒指的剐蹭可能会伤到自己或同伴。由于幼儿皮肤娇嫩,这些饰物长时间佩带对于幼儿手指、手腕等局部血液循环造成影响,甚至会使局部皮肤变色坏死。
注意躲避危险
家长要在平时随机教育幼儿不要将手指放在门缝处玩耍,以免同伴或其他人关门将其挤压,造成手指损伤。家长在接送幼儿上下楼梯时,随机教育幼儿要按规则行走,减少碰撞。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画笔等,学会正确操作各种玩具,以免因使用、操作、方法不对造成伤害。
防意外事故
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得如何报警。
注意交通安全
步行时,要走人行道,先看左侧车辆,后看右侧车辆,靠右侧行走。过马路要看交通信号灯,绿灯亮时,可通行,红灯亮时,禁止通行。
过马路时,需牵好父母的手,不可挣脱或在马路上追逐打闹。
不得在马路上玩耍,玩耍时需在指定场所玩耍,比如:游乐场、小区、无车辆场所。一定要记住,不能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进行打闹、猛跑、踢球等活动。
乘坐车辆须知道
●等候公共交通工具时,文明排队、有序等候。
●不随车奔跑,不追逐赶车和不大声喧哗,不将手、头等伸出窗外。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文明礼让,先下后上,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不在车厢内大声喧哗、追逐嬉戏。
●乘坐私家车时,小朋友不得坐副驾驶。
●不得将头伸向窗外。
●父母不得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避免发生意外。
如何保护牙齿
小牙齿,作用大,健康的牙齿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不仅担任着切咬、咀嚼等功能,还有保持外部脸型美观和辅助发音等功能。保护牙齿就是保护咀嚼食物的功能,这对于保护我们的胃肠也有好处。今天,进德中心幼儿园的保健医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如何保护牙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解牙齿
牙齿的数目:
人的一生有两幅牙齿,一副是乳牙,有20颗;一副是恒牙有28-32颗。乳牙在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岁半左右全部长齐;恒牙在6岁左右开始替换和萌出,12-13岁左右脱换完毕。
牙齿的结构:
牙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个部分。牙冠即我们能见到的部分,是牙露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冠表面覆盖有一层釉质,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硬度近似石英,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牙根是嵌入上、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部分。牙颈是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的稍细部分,外包牙龈。
什么是龋齿:
龋齿也被称为蛀牙,是由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形成龋洞,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最终的结果是牙冠被完全破坏,直至牙齿消失。
产生龋齿的原因:
1.牙齿结构
龋齿容易发生在牙齿表面的窝沟,因其结构凹凸不平,容易存留细菌。
2.食物因素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幼儿食糖及精细食品日趋增多,这不利于幼儿牙齿的发展,因此蛀牙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3.细菌因素
口腔内存有多种致龋细菌,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致龋细菌容易使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酸持续作用于牙齿,使牙齿表面脱钙、组织崩解,从而形成龋洞。
4.时间因素
龋齿的形成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如果不经常清理口腔内的细菌和残渣,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在口腔内停留,就会产生龋齿。
幼儿龋齿的影响:
齿是幼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可以引起幼儿牙痛,牙龈、面部肿胀、损伤口腔黏膜组织,甚至高热等全身症状。龋齿长期得不到治疗可造成幼儿偏侧咀嚼,影响营养的摄入;双侧面部发育不对称,影响美观,还可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和发育,可造成恒牙萌出障碍和牙列不齐。乳前牙大面积龋坏或过早缺失,对幼儿的发音和讲话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幼儿龋齿:
1.牙齿清洁很重要
家长要及时提醒幼儿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幼儿正确刷牙、饭后用温水漱口等。
每次刷牙的时间不少于二分钟,并且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选择正确的竖刷法,刷毛与牙冠接触,刷毛头指向牙冠,沿牙面向牙龈轻拂刷。这种方法既能清洁牙面,又能按摩牙龈。家长应给幼儿选用保健牙刷,其特点是刷毛柔软,刷面平坦,刷头不大。刷毛尖端磨圆,可以有效地消除牙菌斑,又不损伤牙齿和牙龈。建议两到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2.注意饮食
日常饮食应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的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的食物;可以让幼儿吃少量坚硬的食物,加强乳牙的牢固性。
3.限制甜食的摄入
幼儿多喜欢吃甜食,这样容易患上龋齿。尽量多给幼儿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少吃一些零食、糖果和蛋糕,吃完甜食后提醒幼儿漱口或刷牙。
4.不良习惯要纠正
很多幼儿会有一些小习惯,如:咬手指、吮嘴唇、舔舌头等,这些习惯会影响牙齿的健康,应及时帮助幼儿纠正。
5.食物嵌塞要及时清理
当幼儿的牙齿出现食物嵌塞时,要用牙线进行清理,或者就医,防止食物残渣长久堆积。如果幼儿口中已经发现龋齿,更要注意口腔卫生。
6.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家长朋友们至少半年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口腔问题,早期治疗。
自理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小衔接家庭指导
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帮助孩子较好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为整个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长大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孩子们一起顺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吧!
什么是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
学前阶段是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能力的逐渐增强,他们不仅能够学会自我照顾,而且逐渐扩展到为集体做事、为他人服务,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极突出的地位。
能力水平:
1.能正确地穿脱衣裤、根据冷热增减衣物、学会系鞋带;
2.能主动饮水、如厕、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等;
3.按时睡觉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等事情;
4.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物品。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给予肯定。
2.与孩子讨论整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按类别、大小、功能、材质等对物品进行整理、归类。
3.耐心地与孩子讨论遇到的困难,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
4.帮助孩子对比物品整理前后的变化,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能力水平:
1.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
2.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3.协助家里承担一项公共事务。如:浇花、整理全家的快递、整理全家按季节捐赠的旧衣物等。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培养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
家长要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家里的小主人。家里的一些事情,一些决策,无论是否与孩子有关,您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帮着出谋划策。让孩子知道家庭成员都有分担家里劳动的义务和责任。
2.发挥榜样作用,以鼓励为主。
家长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每天认真完成自己负责的家务,用自身去感染孩子,教孩子掌握一些劳动的方法。可以采取“劳动能手”评选的方式,对当选为“劳动能手”的成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产生想做家务的内驱力。多鼓励,应重视孩子做事的过程,抓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放大和肯定。您可以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今天的桌子擦得比昨天干净”“我看到你今天扫地非常认真”。
掌握教育的技巧
1.家长请学会“懒惰”。
只要家长学着“懒惰”一点,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学着来做,放手让他们试试,情况就会立马得到改善。在保障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动手尝试的机会,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可以是双倍哦!
2.家长请学会“鼓励”。
当家长放手让幼儿尝试学会每件事时,请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请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让孩子可以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完成这些事。
3.家长请学会“畏难”。
家长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表现出“畏难”的样子,装做不能完成的样子,其实这就是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帮助家长完成了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是非常自豪的。
4.家长请学会“坚持”。
好的习惯更需要家园的长期配合才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所以,请家长坚持同步幼儿园中的常规教育,不要因为宠爱孩子或嫌孩子做事慢等就事事包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指导,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引领、家庭的教育、家长的引导,相信多方的合力会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能干,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高效陪伴幼儿渡过这个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乙类乙管”怎么管
“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一种依法、科学、有序的动态调整,不是完全放开不管,调整目的是更精准更科学地防控疫情,更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感染症状
孩子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呕吐、咽痛、流鼻涕,部分孩子伴有腹泻、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一般3-5天症状会好转。
治疗措施
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发烧首先采取物理降温,可用降温贴、温水擦拭。温水擦拭额头、颈部两侧、腋下、大腿根等,避免擦拭胸前和腹部等敏感部位,并给患儿少量多次补水,不见效后再考虑使用退烧药。
部分症状很轻的患儿甚至不需要用药,只需要多喝水、多休息、保证睡眠、均衡饮食。患儿的饮食要以谷物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大豆制品。鸡蛋、瘦肉应适量,少吃海鲜及冷冻类食物。
防护要点
请家长与孩子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减少感染的几率:
1.外出时与他人尽量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2.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通风不良的室内或与他人长时间接触。
3.长期居家时,应做好室内通风。在北方冬季,尽量选择在孩子外出活动时进行通风,或对每个房间进行单独通风,避免孩子感冒。
4.应避免接触公共场所的物体表面,减少感染几率。
5.坚持运动可以增强孩子体质。
6.咳嗽和打喷嚏时用弯曲的肘部或纸巾遮掩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即扔进封闭的垃圾箱,然后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消毒。
2023年6月
大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