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小满节气之后农时进入收获的前奏,给农民带来希望。书声琅琅的孙耿街道中学校园内,正值灿烂青春、即将毕业的学生身上,也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2008年,何继根大学毕业,满怀着憧憬,来到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从三尺讲台到教学教研,扎根于历史课堂,争做一名优秀教师,初心不改,这一干就是15年。
一、 诚心感化、爱心感动
2013年,随着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随着孙耿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连续提升,选择在孙耿中学上学的学生连年增多。学生多了,就要增设班级,就是从那时起,何继根多数时间承担着班主任工作,承担着整个年级的历史教学任务,不管是5个班还是7个班,都无怨无悔、竭尽全力。
学校是寄宿制中学,孩子从周一入校一待就是5天,学校俨然已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家,而身为班主任的何继根便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这50多个孩子的家长。“何老师,告诉某某某去门卫拿一下东西”、“何老师告诉某某某一声,让他晚点出来,我下班后过去接他”、“何老师,家里有点事,晚上9点放学后你让某某某去门卫,我去接他”......这样的信息,不分时间,凌晨五点多有,晚上九点有、十点也有,因为在家长看来,有事就找何老师准没错。而何老师也会第一时间给家长们回应,他若在学校就及时告知学生,若在家中,就会及时和同事联系,让同事帮着转达。对家长如此,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上心。有一年,何继根带的毕业班中,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出现变故,导致学业压力加重,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抑郁倾向。何继根知道这个情况后,并没有使用常规的“语言开导”方法,而是把他当做正常的学生,并且频繁的让他帮自己做事。“杨洋(化名),我看你书桌挺整齐的,也帮我收拾下办公桌”,“杨洋,咱俩挑一下完成较好的作业”,“我买的东西落在车里了,你去车里帮我拿来”......时间一久,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这个学生开始主动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困惑,言语中的自卑少了很多。何继根看到成效后,又主动联系他的家长演了一段双簧。周五放学的时候,何继根对杨洋说:“家长临时有事不能来接你,我送你回家”。20多分钟的路程,从开始的拘谨到后来举止自然,再到主动邀请老师去家里坐坐,这个孩子彻底敞开了心扉,在老师的引导下彻底打开心结,一个阳光帅气自信的小男孩又回来了。
何继根老师与学生谈心
何继根老师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何继根老师家访
二、 言传身教、胜似千言
在教育学生时,何继根坚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若要正人,必先正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特别注意自己的点滴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时间久了,何继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言谈举止,既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又在学生的效仿之中。所以,当他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他首先要求自己去忘我的工作;当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他会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不怕脏、不嫌累;当他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他首先做到了严格遵守校纪班规。当他表扬学生时,同学们都会说:“老师,我是跟您学的”。这句话震撼着何继根的心灵,他感觉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看到了学生可喜的变化,从学生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对“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 更新理念、投身教改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何继根一改过去历史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做法,不只是给出历史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对比、理解、讨论等办法得出正确观点,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他不断尝试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历史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课堂上他一般只讲20分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问题由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他常向学生渗透“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他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和优化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俨然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何继根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他深受学生信赖和喜爱!
一分春华,一分秋实,何继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却是累累硕果。2018年9月被评为济阳区优秀教师;2019年6月荣获济阳区“走青春路 做育花人”二等奖;2019年7月荣获济阳区“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一等奖;2019年9月被评为济阳区优秀班主任;2020年12月撰写的《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在《中国教师》杂志上成功发表;2019-2023年,连续5年学校考核档次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