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基于核心素养下蕴内涵育情怀”暨陈成君李芹名师工作室5月读书交流

赛~
创建于2023-05-30
阅读 8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为了我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新课标有更直观、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并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切实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蕴内涵育情怀”语文读书联盟暨陈成君李芹名师工作室就《语文“新课标”一线解读》开展了以“同心悦读,书香致远”为主题的五月份第二次线上读书交流活动。

  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活动,此次读书交流的主题是: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如何进行习作教学。

  李芹老师提出: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下,我们应注重过程教育。第一,注重日常积累。自由阅读以及课上的阅读学习中有目的的积累。此外,还可以集中进行专项积累。例如,如果学生不会描写春天,可以专门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像百花盛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冰雪融化,万紫千红等,无论哪一类积累成果,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主动运用。

     第二,督促学生练笔。练笔就是运用,是输出的效果检验,应成为常态。不管是课堂阅读中的练笔还是课外的周记,日记,一定要坚持去写。习惯的养成也就有了习作素材。

  陈红梅老师分享:教师在“工具的运用”方面的指导,应注重日常阅读中的积累,可以课上阅读积累,也可以课下阅读积累。可以积累描写天气的词语,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碧空如洗,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可以积累描写动作的词语,不慌不忙,手疾眼快,手舞足蹈,抓耳挠腮,健步如飞。描写外貌的词语,慈眉善目,眉清目秀,浓眉大眼,容光焕发,面红耳赤,白发苍苍,小巧玲珑。督促学生练笔,练笔就是运用,是输出的效果检验。让其成为常态。坚持写,习惯写,进而提高练习的频率。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促进语文要素中应用的学习习惯,积累的价值所在,就是习惯的养成。

     张振坤老师分享: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习作教学的评价,应从对“总结性评价”的单一执行,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让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辅助教学顺利推进。在写作任务的开始、经过、结束三个阶段中,可以实施不同目的的形成性评价。

     第一,任务实施前的评价。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借助评价标准,思考构思作文时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第二,任务实施中的评价。此阶段的评级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状态及正在进行的写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通过激励性语言和启发性指导,鼓励学生持续写作。同时,评价还能及时调整方向,促成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三,任务完成后的评价。这时的评价要是多元的,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此时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具体,有针对性,拒绝空话套话。

  武玉丽老师提出:引导学生审题,了解题目类型、写作范围等要素,以便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二、引导学生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作文题目应该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样考场作文就能拿到高分。

     三、引导确定中心,确定好中心以后,然后才能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展开描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张晓玉老师分享:习作教学在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观照下,须先认清教学中的系统构成:以任务为指引,教与学互动,形成一个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估、有结果的学习项目。许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只关注了写,却不重视写之前的审题与写之后的修改,导致作文水平始终没有明显提升。因此,习作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策略:理解优先策略,过程嵌入策略,促进表现策略。在学生习作有困难的地方搭把手,在长期的习作练习中培养好的习作习惯,在学生互评互改中实现思维共享。

     李娜老师分享: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推荐一本书”的习作评价,进行了很简单却有实质性的改变——由推荐对象进行评价。这样的设计,至少有三大意义。其一,具有有效性。推荐对象的评价,也就是习作的阅读对象的评价。写作是否达成目标,相信推荐对象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其二,具有即时性、现场性。推荐结束即评价,无论是于推荐者来说,还是于推荐对象本人来说,都是当时当事的发生,链接着当时的情感、思想、感悟,是“热乎乎”的评价。其三,评价融于过程。推荐对象的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推荐前的交流,推荐中的反馈,推荐后的修改,生生之间互有借鉴与启发,写作评价真正成为写作教学的有机环节,能发挥其积极意义。

  卢爱玲老师分享:习作教学中评价很关键,也是学生所期待的。我们教师可在学生参与写作的过程中,评价学生参与的情感、态度以及阶段写作的成果等,而这时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解决困难,用激励性语言和启发性指导,鼓励学生的持续写作。而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否理解本次写作的学习目标,对目标达成予以评估。这一阶段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确理解目标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同时还可以从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度、契合度。精准度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前期积累学习的重点。

     孟丽英老师分享:在习作教学时,注意“教”和“写”不能分离,着眼单元整体进行习作教学,打通课文和习作要求在“表达”上的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写作任务,直面任务中设置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估算、设计、调取、转化、关联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监控自我,通过写作达到目标。在习作课时可以通过补充可用的方法策略,让学生熟悉与运用。如,在起草时可借助“提纲”“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

     隋海颖老师分享: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所在的单元,三篇课文《古人谈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都与读书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读书方法的介绍,有的侧重读书经历、读书故事叙写,有的侧重读书感悟的抒发,这些也恰恰就是此次习作“推荐一本书”的表达要素。学习任务群能打通阅读课文和写作要求在“表达”上的关联,将习作目标前置,提取与本次习作相关联的信息要素,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起表达支架,习作就能顺利成章了。

     王芳老师分享:语文学习任务就是学生用语文来做事,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核心素养就是指能做事,价值观念就是坚持把事做正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有所凭借。“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习任务就是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容载体。

  张云新老师分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大量地、反复地、入神地读书,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语感,发展他们的语言。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早读多背诵优美的篇段、多积累常用的成语、句子;指导学生看有益的课外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

     王靖老师分享: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就启发我们必须转变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灌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就随之改变了。

     耿荣芳老师分享:习作过程的评价至关重要。在写作任务的开始、经过、结束三个阶段中,可以实施不同目的的形成性评价。

     第一任务实施前的评价。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构思作文时结合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意、能否顺利推进等进行评价。评价强调预写构思的意义让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正确认识完整而科学的写作流程。

     第二,任务实施中的评价。在学生参与写作的过程中,评价学生参与        的情感、态度以及阶段写作的成果等。评价的目的在于解决困难,通过激        励性语言和启发性指导,鼓励学生持续写作。同时,评价还能及时调整方向,促成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三,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对应学生作品,评价其是否理解本次写作的学习目标,对目标达成度予以评估。这一阶段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确理解目标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同时,还可以从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度、契合度准度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前期积累学习的重要性。

  隋利老师分享:习作教学不应该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的单独训练,而应该“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分关注抽象知识的教授,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单一重复训练,比如写场面用点面结合,课堂上就围绕这个知识点讲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如何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进行点面结合,学生只需记住并在习作中操练套用。学习任务群打破了这种知识点零碎分散地僵化讲授方式,而是以多个任务整合知识点,并在语言实践中真实自然地运用,从而达成写作知识结构化,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养。

     公雪艳老师分享:习作完成后,要对照评价标准一边读一边修改。写作评改是深化写作知识运用,促进语境和表达的关联顺应,是进一步完善语篇构建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提出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要求。教者紧紧围绕习作目标,紧扣习作写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评议、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习作的快乐。

     董艳霞老师分享:学习任务群下的习作教学,是以任务为指引,教与学互动,形成一个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估、有结果的学习项目。以四下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为例,结合语文园地七中“自我介绍”,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内容的自我介绍,进而掌握本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当堂练、当堂评、当堂改,设计游戏“猜猜我是谁”关节,让学生在猜中评,在猜中改。

     李玉慧老师分享:在“工具的运用”这一子系统中,教师可提供两个方面的指导。

     注重日常积累。积累分为自由阅读与阅读学习中的积累以及有目的的专项积累。比如春天到来时,可让学生积累描写春天的词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然后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每天观察春天的景物和变化相应地运用相关的词汇,逐渐加强对春天景物的习作训练。

    张小雨老师分享: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容易审错题,很多学生不敢写不会写,就会把背诵或者平常练习的的作文直接套用,导致题目中的关键点并没有写出来。所以以后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点,其次,不能单纯的只会写书中的8篇作文,而是要根据语文要素,去训练,掌握习作的能力。

  胡彤彤老师分享: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孙志宏老师分享: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懒写作文,跟“作文只是老师布置的学习要求”的认识相关。如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除了明确的写作目标之外,清晰的角色意识很重要。传统的习作教学活动往往忽略这些问题,代之以“我教,你写”的简单粗暴程序。而学习任务群设计,在真实情境创设上,与传统学习活动设计有很大不同。

    徐赛老师分享:写作是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写”往往是分离的。如果教师能将“教”嵌入学生“写”的全过程,就能帮助学生获得提升。例如《雷雨》一课,重点是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通过课文的学习构建支架,然后结合课后练习题,让学生们描述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天气,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最后形成文字。形成“构建-描述-修改-完善”良好的习作习惯。

    类维幸老师分享:任务实施前的评价。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构思作文时结合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意、能否顺利推进等进行评价。不同的事物有不同方面的特点,为了使自己的介绍更加细致、全面,就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介绍事物。在开展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学中,可以从植物、美食、动物、物品等角度发散思维介绍一种事物,同时为自己选定的事物制作一份“特点档案”。

  尚兴娟老师分享:在设置任务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为学生创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进行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组织朗读片段,交流分享,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很好:在写习作《推荐一本书》时,可以设置让学生像不爱读书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这个情境,同学们从这个情境中有了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为同学推荐绘本《我不喜欢读书了》,从而引发思考,有的向学生讲书中其中一个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后续故事探索……具体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具体的思考,并且在为其他同学推荐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学习的升华。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己的可能。

     董丽霞老师分享:梳理学习任务群中的写作要求,不难发现,“任务群写作”彻底改变了以单一文体类别为主的传统写作导向,将真实生活、学生个人经验与学科认知情境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完成真实任务。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在可以让学生化身小记者,第一站:发现美——去发现身边人优秀品质有哪些——临危不乱、慷慨……积累基础;第二站:捕捉美——学习文本时,可以让孩子们发现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品质,并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去写写身边人的某一个品质;最后让孩子思考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试着写一写。

     徐学会老师分享:习作教学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习作要求,明白应该写什么,以此确定习作目标。

     结合在本单元精读课文中习得的习作方法,恰当的选择素材,确定内容。注重文章的结构,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出“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分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对于段落的划分不明确,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重点指导。段落之间要有层次,有条理,这就体现了“过度”的重要性。

     借助方法,巧用过度,合理分段,才能让一篇习作结构分明,条理清晰。

     习作完成后对照评价标准明确自己的习作什么地方符合要求,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发展修改习作的能力。

  杨微微老师分享:习作教学也要抓住课后精心设计的练笔,读懂、用好课后习题对于整篇课文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取其中符合单元习作要素的题目来作为课文教学的“核心问题”,让阅读更好的为习作教学服务。

     比如四下第八单元,习作任务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最后就有这样的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根据小练笔的指向,它关注了故事的结尾处孩子们快乐的情景,在阅读课文时,就可以关注“没有孩子们在的花园是什么样子?”作为“核心问题”来研读课文,为小练笔以及之后的单元习作积累经验。

     张振敏老师分享:习作教学的效果达成度是考察这一单元学校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习作为介绍一个地方,单元课文为范例,如《观潮》一课,钱塘江大潮为一个著名的地方学习作者的介绍,最终达成习作的目的。

     孙明月老师分享:写作教学不是简单的写,更不是随便的写,如果不给学生任何支架,他们很难完成,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如何提升阅读能力,它需要以长期通过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为指引,以上课习得的方法为导向,更需要运用写作方法,多练习,将日记等写作形式常态化,让学生改变观念,克服惧怕心理。写作后,也要注重后续评价,肯定优势,指出问题,在评改中提升能力。

     刘洪霞老师分享:以具体环境生活的实际情境为发散,引导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拓展和优化认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开拓想象力,培养其信息处理能力与反思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习作任务,营造鼓励创新的教学氛围。强调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探究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合理分工,积极推荐调。

  宁胜芹老师分享:习作教学应结合单元要素,以单元课文内容为载体,设置不同的任务,最终指向习作教学,完成习作教学的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以及两篇习作例文,教会学生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出人物的特点。当然每一课承担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也有简单的动作,外貌和神态,引导孩子,明确这些描写方法可以形象的写出人物的特点,并结合小练笔让学生去选择一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在第14课中,不但让学生明白,这些,正面描写的方法可以突出人物特点,还有侧面描写同样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再次进行小练笔,加以巩固。在习作例文中,引导孩子对比前面的名家名篇,发现写身边人的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做铺垫。最后,指导学生用上单元,课文里学到的方法来描写身边的特点突出的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前面的课文内容学和小练笔的用,教师要做握好评价的度,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完成后面的习作目标做保障。

    刘捷雯老师分享:统编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中科学奥秘的兴趣。笔者结合往年学校举办科技节设有制作自然观察笔记竞赛单元,先创设自然笔记班级大赛,有了真实任务的驱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制作出了不少出色的自然笔记作品,随后在学校科技节上一举夺魁。坚持实践创新性 以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是单个的、独立的,总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几样;现在,在大单元视域下,语文实践活动以语文要素为线索,依托信息时代背景,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具有创新性,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因为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非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统编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时,自然笔记这一创新形式,让学生们的观察得以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兴趣盎然;自然笔记大赛的开展,让学生从课内转向课外,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观察活动中去。

    张艳老师分享: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现行统编教材不是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编写的,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课内外资料,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系列学习任务。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以“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为主题,从文体特征和编排意图看,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习作主题是“游_”,要求选取印象深刻的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关于写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求写清楚推荐理由;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要求把乐园的样子、最喜欢在那里干什么、获得了什么乐趣介绍给同学。可见,学生对于写一处景或一个地方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经历,大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小到身边的公园。因此,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定位在如何将自己的游览经历写清楚,能有序、自然地串联几处地方,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的感受。

  王会娟老师分享: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阐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主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学生须迁移所学以应对多样性、复杂化的生活,面对全新问题的挑战。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由生硬的、教师单方面的输入转变为由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经历检索、提取、拆分、解释、重组、改良等加工过程,完成对知识的获取。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源自内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推动下,主动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其间可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

   读书的路上,我们精思;

      读书的路上,我们有所得!

                      制作人:徐赛

                      审核人:陈成君 李芹

阅读 8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