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至善的灵魂,也没有至恶的灵魂。只是,不同的心念中蕴涵着灵魂的善恶。”心弦仿佛被拨动一般躁动起来,这与我一贯的善恶观颇有些出入。原来,在我的认知里这个世界分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恶人,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又加进来一种人,暂且称之为灰色人。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的那样,在善恶面前,我们大多数终是会保持沉默的。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说过:“在公有制体系里,每个单位都是小人的天下;正直的人总是少数,且无权势;群众眼睛都是瞎的、势利的,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站在君子一边。坏人不会改好的,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观点曾让我感到沮丧,又无力去辩驳,也就无奈的接受下来。
其实我读《素书》是有些目的的,刷抖音的时候看到推广说书中都是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技能干货,连武则天和狄仁杰对此书也评价极高,于是下令将此书焚毁,避免传于世人!以至于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小人读的书,是一本教我们勾心斗角的书!恰巧我近段在生活和工作中颇为不顺,遭遇了小人的诽谤攻击,心中正是烦闷的时候。我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短板,于是买来一读,希望读后能够增长一些自保的能力,以期豁然开朗之感。
当然,它没有让我失望,开篇就让我极为震撼,它说:“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翻译成现代文便是: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好进退的尺度。当时机不对时,能够及时退隐,坚守正道,等待时机来临。一旦时机成熟,便乘势而行,于是常常能够位极人臣建立盖世之功。如果时运不济,他们也能够守得淡泊以终生。这样的人往往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后世的典范,为后代所敬仰。
我反复研读这段开篇之言,这起点之高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是小人能够达到的高度吗?推广之言简直是胡说八道!总而言之,它坚定了我走正道的决心!曾仕强教授说过,人世间只有一件事是实实在在值得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其他一切到头都是空!《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该修的功课,而我活到40岁才刚刚开始有所领悟,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生要做减法,就是不断去除身上的妄想和欲望。这很难,但值得去做。这让我想起冯友兰大师提到的人生四境界学说,他说人生分四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一切行动出于本能,动物和婴儿大抵处于这个境界;第二境界是功利境界,一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世间大多数人处于这个境界;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为了心中的道义他可以舍弃自身的现实利益;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行为,都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人生是一场修行,至于自己究竟修到哪个境界,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回到善恶的问题,芸芸众生,大家的想法参差不齐,该如何去看待呢?我以为,不能以好或坏去区别看待。《易经》告诉我们,凡是发生过的,都是好事,没有坏事!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去思考它的真正意义,明白它真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有坏事发生的时候,它可能是来度我们成熟的;当有好事发生的时候,可能它背后有个大坑在等着我们。“反者道之动”已经把事物发展的规律说清楚,所以生活越是安逸美好,就越是要保持清醒、低调;生活越糟糕,越不能丧失希望!人也是一样的,这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只是所处的境界不同,认识不同,于是做出不同的事,最终也只是选择不同罢了。但自己种下的因,也要自己去品尝结出的果!这里我不禁想起《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