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城”约源于原始社会,经商周而发展,盛行于秦汉以后,于建国初期逐步消亡。有城即有城墙和城门,其具军事防御、社会管理、权力象征物之功能。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华阳国志·巴志》:地势刚险,重屋垒居。正德《四川志》卷一三《重庆府》载:“本府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重庆城以崖为城以江为壕。听古老的城门城墙诉说,看两江四岸的千年风雨变迁。
其实重庆建城时间较早,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可知,巴国都城江州(今重庆)等是建有城堡的。重庆历史上三次建都四次筑城:远古的巴国之都,元未时期起义农民领袖明玉珍建立的明氏大夏国,抗战时期的陪都。公元前 316 年秦国大夫张仪的”仪城江洲“,范围大致为朝天门至太平门一带;三国蜀汉建兴四年(226 年),江州都督李严修筑江州城,在旧城基础上范围被扩展到大、小梁子和较场口一带;南宋嘉熙四年(1238 年),时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的彭大雅主持筑城,筑城范围比之前扩张了近两倍,城池延伸到至今天临江门一带;最后一次筑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则发生在在明代洪武初年,戴鼎任重庆知府指挥在原有宋代旧城基础之上大规模修砌石城,至此形成了重庆古城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以及方圆七里的城墙格局。清代沿袭明代城墙进行了五次修补。
目前的重庆古城墙并非同一时期遗存,包含有宋、明、清各个时期。正德 《四川志》卷13《重庆 府》: “本府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戴鼎 重 修,高一丈八尺,周围二千一百三十六丈。”万历《四川 总 志》卷之9《重 庆 府》; “府城,石城,洪武初指挥戴鼎重修。”雍正 《四川通志》卷4上 《城池》:“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十二里六分,计二千二百十八丈———明末圯,国朝康熙二年总督李国英补筑完。”如乾隆 《巴县志》卷之2:“明初重庆石城:明洪武初,指挥使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六丈七尺”嘉庆 《四川通志》卷24 《舆地城池》: “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十二里六分,计二千二百十八丈。”道光 《重庆府志》卷1 《舆地志》: “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修砌石城,高十丈,周十二里六分,计二千六百六十六丈。”同治《巴县志》卷1《疆域志》: “周巴子故城,秦城巴郡,蜀汉大城江州,其地分合不一,即城之基址难定,要以胜代砌重庆石城为断。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六丈七尺。”我们发现在 《清代巴县档案》中有许多巴县知县交接文书也记载了清代的城墙为2666.7丈。
朝天门, 大码头, 迎官接圣 (开)
翠微门, 挂彩缎, 五色鲜明 (闭)
千厮门, 花包子, 白雪如银 (开)
洪崖门, 广开船, 杀鸡敬神 (闭)
临江门, 粪码头, 肥田有本 (开)
太安门, 太平仓, 积谷利民 (闭)
通远门, 锣鼓响, 看埋死人 (开)
金汤门, 木棺材, 大小齐整 (闭)
南纪门, 菜篮子, 涌出涌进 (开)
凤凰门, 川道拐, 牛羊成群 (闭)
储奇门, 药材帮, 医治百病 (开)
金紫门, 恰对着, 镇台衙门 (开)
太平门, 老鼓楼, 时辰报准 (开)
人和门, 火炮响, 总爷出巡 (闭)
定远门, 较场坝, 舞刀弄棍 (闭)
由此可见,古老的城门城墙见证了重庆城的兴衰、人间的悲欢离合、市井民俗和社会的风云变幻,见证
了城市的悲壮顽强。为了更好了解重庆城这部古老的历史教科书,渝中区文牵头于2012年2-4月对“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进行调查:
通远门是重庆城(旧城)西面的开门,位于北纬 29 ° 33 ′ 28 ″、 东经106° 33′ 46″,海拔 291 米。内城门西向,旧貌略存,双层拱形门洞,门洞高 5.33 米、宽 3.5 米、门深 7.41 米,由条石砌成,两门洞间隔有便于采光的天井。原门楣上刻“克壮千秋”四字,现已风化。 通远门城墙长 153.8 米,高 11.5 米,横跨度 11 ~ 17 米。其中,城垣东段被中山一路切断;城垣西段,由“3·31”纪念地至区级机关幼儿园,长 41.1 米,区级机关幼儿园房基淹埋 74.8 米;鼓楼巷 34号至 38 号段,长 78.2 米,高 7.5 米;兴隆街 38 号附近路基淹埋 55.3 米。
东水门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渝中区东正街一号,即北纬29° 33′ 41.9″、东经 106° 35′ 1″,海拔 201 米。东水门条石城门、城垛大体如旧,城门为东北朝向,属石卷拱形城门洞,单门,由条石砌成,宽 3.2 米,高 5 米,厚 6.7米,原门上的“东水门”三字已风化不存,门前的长石梯道还在。城垣北段由东水门传统商
业街至朝东路 131 号,长约 137.6 米。城垣南段至芭蕉园 2 号,长约 184.2 米,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墙基或者房基被遮挡,旧貌难寻。
惜因 1927 年底建码头,将太平门外门拆毁,今残存内门及数百米城墙,而门上已无字迹。城垣东西分布,东段位于白象街 47 号至王家坝 7 号,长约 89 米,高 7 米,一部分被污水处理厂切断。西段城垣在四方街至海关巷,高 7.7 米,长约43 米;海关巷至邮政局巷 11 号附近约154.4 米,城垣段被封在水泥堡坎内。长滨路 128 号至 129 号残存一段瓮城城垣,高 7.5 米,长约 40 米。
上图为人和门遗址,人和门呈圆形拱卷,高约4米、宽2.6 米,由条石构成。城垣分东西两段:东段九道门至邮政局巷 11 号附近,高 7.9 米,长约 190.1 米,邮政局巷 11 号至 17 号约22.7 米城垣段被封在路基和房屋墙壁内。城垣西段,九道门至黄荆巷,长约 64.9 米。
储奇门系明初建,两门均毁于民国,仅残留部分瓮
城花台、梯道,墙廓等遗痕,占地面积约200 平方米。现存城墙两段,东段城垣在储奇门顺城街,残留 14.8 米的局部剖面;西段城垣被马路切断,路基立面露出残垣约 15 米。
金紫门建于明代初年,1950 年代还在,现毁。存城墙两段,东段城垣在解放西路小学南面堡坎下,高约 3.5 米,长约 41 米;西段城垣在储奇门工商银行房基南面,高约 3.5米,长约 86 米。
凤凰门位于解放西路 207 号至 211 号之间,建于明初。20 世纪 80 年代尚存门洞痕迹,惜因 1990 年 10 月基建施工中毁,现残存部分城垣。东段城垣埋在人行道及房基内,旧貌难寻;西段城垣由凤凰台至重庆市水上公安局,高约 3.2 米,长约 100 米,局
部被人行道和房基切断。
太安门在东水门与太平门之间,为闭门,毁于民国。现存城垣两段,西南段部分在“望龙门缆车站”房基下,长约 15 米,高 8.5 米;东北段在望龙门巷至石门坎 1号,长约 137.1 米,局部墙面建筑遮挡。
翠微门在朝天门与东水门之间,毁于民国。残见城垣南段,位于朝东路 131 号至东水门下巷 4 号,长约 63.3 米,高 12 米。北段城垣全毁。
定远门位于通远门之北,明代建,1927 年毁。可见城垣东段,在若瑟堂背面,长约 62.5 米,高约 5.7 米,部分城墙封在路基和房基下,约长 66 米。西段城垣全毁。
临江门明代建,旧为瓮城,两门朝北开,这在重
庆瓮城诸门中是独一无二的。1921 年因修马路毁。西段城垣分三段,一段位于中山一路的初段人行道下方公厕的背后,长约 24.8 米,高约 6 米;另一段城墙淹埋于人行道下方,长约 50 米;余西来寺部分残垣,长约 13.5 米。城垣东段全毁。
洪崖门在临江门之东约 400 米处,建于宋代,现存两段城垣,西段在临江路 2 号大夏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处,长约 279 米,高约 4 米;东段部分被洪崖洞传统街区封在堡坎内,只露出约 60.2 米城垣。
朝天门为明代建,早年存三门,清末时还存二门。
1927 年 3 月,因市政厅“整理城门交通城楼门洞。今
残存城垣东段,在长滨路 10 号院坝堡坎处,长约 55.2 米,高约 5 米。西段城垣几乎全毁。朝天门外的码头石梯还在。
西水门建于明代,毁于民国。现存东段城垣,在四码头至三码头之间,长约 146.9 米,高约 6.7 米,余城垣被埋在路基、房基下,详况不可知。西段城垣全毁
南纪门可能建于宋代,1927年整理城内交通时拆毁城门。现留有城垣一段,在山城巷 43 号至 54 号间,长约89.6 米,高约 3 米。
金汤门建于明代,毁于民国。现存城垣两段,东段在法国仁爱堂至中医校间,长约 94.1 米,高约 6 米;西段在中医校至打枪坝水厂纪念塔间,长约 316 米,其中水厂蓄水池段100 米城墙封在沙浆壁坎内。
文献学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