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和美谐振”课堂 磨课有感

用户2927375
创建于2023-05-29
阅读 7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和美谐振课堂磨课反思

                                   蒋洋

     本周有幸参加了学校和美谐振课堂的第二轮磨课活动,并成为此次磨课的主讲人,亲历“备课——磨课——讲课——再磨课——再讲课——再磨课”的全过程,虽然倍感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感悟感悟,是反思!

      首先,通过本轮磨课,我切实感受到了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课堂教学模式老套,对学生还存在着老母亲的心理,不敢放手、不肯放手,第一节试讲课上,还留有从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痕迹,课堂改革是大势所趋,高考改革已是定局,“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观念改变可能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身,它能改变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的课堂改革重中之重是要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接受它,才能让它发挥巨大的威力。课堂改革改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我们分组了、提问了、讨论了就是进行了改革,形式固然要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等都要随着一起改。

     在两次采用新模式的讲课过程中,在备课环节,我首先遭遇到了难题,以往传统的复习课大体沿用的是“梳理基础”-“突破重难”-“实战演练”的模式,尤其是重难点突破部分,习惯性地由老师总结好、归纳好然后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记背,这样的做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整合知识,以任务驱动带动问题驱动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再一次研读学校的谐振课堂读本,在那里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将一讲的内容整合为“四大任务、六小问题”,给学生准备充分的素材,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试讲时,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只关注课堂模式上的形式变革,把小组讨论刻板化,教学环节死板化,整节课显得机械化。试讲后的第一次磨课中,驻校专家和历史组的各位同事,纷纷帮忙,给出建议,帮助我合并问题、精简材料、精准设问、精简环节,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个人讲解、小组作品展示等内容穿插进行,有机结合,这才有了第二次的正讲。

      其次,通过本轮磨课,我迫切感受到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被我们教“死”了,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被我们束缚住了,缺少创新思维、灵活思维、发散思维,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书呆子,我们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显然,我们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跟这个根本任务渐行渐远了,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改!

再次,通过本轮磨课,我真切感受到增强自身能力的迫切性。在本轮磨课期间,由于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有限,每节课都出现了纰漏,这就给自己敲响了警钟,不能挟持老教师的身份而中断学习,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和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改革的步伐。

     最后,通过本轮磨课,再一次切实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本次磨课得到了众多历史老师的帮助,尤其是苏主任、刘主任、张老师、丁老师、房老师,他们的耐心指导,悉心点拨,都使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同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唯有历尽千雕万磨方能获得璞玉一枚。一节好课虽历经无数次的修改与试讲,让人疲惫不堪,但它也让我们每一位亲历者收获满满,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会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更加坚定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磨”历绽芳华,聚力共成长 

                                     张鹏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教育长路漫漫,唯有不断进取。本周高二历史组和美谐振课堂达标课活动正式展开,有幸参与蒋洋老师备课讲课磨课全过程,在驻校专家崔教授的耐心指导下,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一、重视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是本次和美谐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重要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养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重视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问题引领的历史课堂,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习只有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主动探索才能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新课标新高考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提倡换个角度教学,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积极体验者。这也是我们和美谐振课堂所倡导的以任务驱动带动问题驱动,学生在体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高认知能力。

      三、重视课前准备打造有序课堂

     有序是课堂教学内在必然的追求。思维发展与训练本身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混沌模糊一步步走向清晰有序。思维只有长期处于秩序化状态中,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探究真理,解决问题,本质上就是发现和捕捉问题背后的秩序。好课堂首先要能够呈现充分的条理性,给人以强烈的清晰感,条理和清晰是好课堂展示的第一特性。蒋洋老师的教案、学案以及课堂呈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扣逻辑层次的最优化,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体现了清晰、简洁之美,完美契合了和美谐振课堂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对于这句话我之前的感悟还不是那么深刻,直到这次不断磨课后,才有了以下的理解: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迅速出炉。学生的成长不是一个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不是批量生产,整齐划一,反而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每一颗种子,只要你用心对待,迟早会发芽。高二历史组将会秉持这一思想,将和美谐振课堂贯彻到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教学火花,凝聚起育人的智慧,共同书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笔。

                 在磨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丁明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这就印证了教师口中的一句话“好课多磨”。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023年第十六周“和美谐振”课堂改革中,我所参与的就是听课和反思的环节。

   “和美谐振”中的历史大概念教学方式。蒋洋老师以教材为基础,将教材知识和课时线索梳理清楚,并围绕重难点进行问题的分层设置,实现教学的精准突破。她立足于统一的大概念将课本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从政权更迭看统一,从经济发展看统一,从民族交融看统一,从文化发展看统一。结合我们学校的“和美谐振”课堂改革理念设置为四个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有条不紊的推进课堂。并在四个任务驱动下共设置六个问题,以六个问题为课堂的心脏,以问题的生成、解决和应用为课堂脉络。蒋洋老师重视学生发挥主动性,如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再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材,然后通过习题练习验证知识的理解,之后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加深理解。部分自觉性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则能在此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在老师的辅助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展示的舞台,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学生从“跟着老师学习”到“我要学会学习”。

    蒋洋老师的语言富于创意,通过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历史,让遥远的历史成为有血有肉,可以触摸的真实影像,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从而在认识上我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和潜力提高的能源。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经过几次磨课,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和体会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

                       统一思想,接力奔跑

                                  房建飞

      在5月我们迎来了和美谐振课堂模式达标阶段,我们高一磨课组进入下学期复习备考阶段,高二组也逐渐进入了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在学校领导统筹规划下我们历史磨课团队积极设计历史复习课的授课方案,我门团队蒋洋老师主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复习课,我们共同参与了备课及听评课活动。

      在本次学标磨课中,我们团队在备课中最初的设计仍旧是想从原来高三一轮复习中借鉴思路,后来经过苏主任的指导后我们将总体的“任务驱动、问题链”改革思路确定下来,采取呈现中国古代史章节核心“统一”的方式直接导入,然后结合近三年高考题目明确备考方向,从而明确复习目标,任务设置数量定为四个,每个任务下设两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讨论记录,最后学生画知识结构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

      在蒋老师试讲中的教学技能展示让人如沐春风,各环节衔接紧凑,这点我自愧不如,还需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因为高二年级组合班额大的问题学习小组的讨论及展示环节都显得空间局促,但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比较饱满,展示学习成果也落落大方,整堂课算是紧张有序的完成了。课后评课中我们发现课堂的环节设计还是容量太大,主要体现在问题链的设置有7个之多,如果加上任务二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共有8个问题;导学案与课件不匹配的地方有好几处,包括排版等细节问题还有待改进;课堂对客观题的处理上耗时过多;师生互动过程中缺少生成性内容;学生展示成果对多媒体操作不熟练。我们在找到一致性问题后,用笔记本电脑将课件学案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改。

      第二天周五下午正式授课过程中蒋老师将此前的诸多事项都了然于心,学生的课堂互动也要明显的呈现出更精彩的效果:在任务一中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还有历史发展趋势时学生能够几近完美的概括出所有的要点,在任务二中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时学生甚至能直接对接唯物史观的要求,将史实用唯物史观来陈述。谐振课堂模式确实是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掌握解题方法的,这堂课生动的展示了其魅力。

        当然我们在之后的评课中也看到了在贯彻这种模式优点的同时,对每个任务完成度还需授课教师再做核心内容的强调,对于问题还要更加精简概括性的设计,避免出现过多重复性的内容,在学习任务的落实上需要小组之间的监督及老师的督促,在与各位专家型教师的研磨探讨中,我对如何上好一堂复习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个人可能跑的快,但一群人能跑的更远!在下个阶段,我想我们历史组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接力奔跑!

阅读 7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