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蜀文明    赓续文化根脉

Juno
创建于2023-05-28
阅读 28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云天收春色,木叶动夏声。

绿荫渐浓,夏日如约而至。

白日悠长,万物逐光生长。

在这热情洋溢、绚丽多姿的夏天里,同学们盼望已久的研学活动如期而至。2023年5月19日,雅安市雨城第九小学(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同学们相约新津宝墩遗址,在“共情、启发、赋能、自省”的土壤里,开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学习,感受古蜀文化遗产的魅力,寻找专属于夏天的快乐!

天空透蓝清澈,暖暖夏风拂面,迎着夏日清晨的阳光,同学们乘坐大巴车,离开城市的层层包裹,路过田间地头、路过山坡树林,来到了新津研学基地。

一件件“刚出土”的“破损陶器”如何“回归原貌”?手套、白乳胶、修复工具……准备好这些后,同学们学着当一次小小修复师,通过自己的巧手开始进行“文物修复”了,陶瓷修复其实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看似简单的修复过程却需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经过整理、拼接、粘接等修复过程,终于将一堆碎片恢复成一件陶器!

到了模拟考古环节,同学们终于亲眼见到了“考古神器”洛阳铲与手铲,讲解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什么是考古,并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形式介绍了考古工作的意义、挖掘工具、考古流程以及此次“考古挖掘”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同学们迫不及待开始“寻宝”了,手持铲子不停挖啊挖,一个又一个“宝贝”出土了,有象牙、瓷器碎片、青铜器......再用刷子清理“文物”,并记录文物出土位置及文物信息。同学们亲身体验“考古发掘”,零距离感受考古的独特魅力,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考古知识。

烈日炎炎挡不住同学们探寻的脚步。午餐后同学们来到宝墩古城墙遗址区,继续开始下午的研学活动,宝墩古城遗址距今约4500—4200年,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地形奇特,在一马平川的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似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用脚踏查,在竹叶中探寻古城墙遗址。

最后一站,来到了宝墩遗址博物馆,一进展厅,灯光营造出神秘氛围,带领同学们进入成都平原的远古时期,陈列的文物让同学们“穿越”回宝墩古城,感受、想象4500年前古蜀先民的生活,探源古蜀大地。

宝墩遗址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解说、现场、动画了解宝墩古城的发展演变历程、古城的修筑过程,思考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呢?

展厅墙上彩色图画描绘着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纵横的自然环境,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盘,宝墩时期草木葱茏万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更加具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转眼已是归程时,同学们依依不舍踏上归途。本次丰富充实的研学之旅落下帷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次研学旅行,同学们不仅深度体验历史悠久的古蜀文化,深入探寻古蜀文明的瑰丽篇章,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学习和传承古蜀人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研学之旅吧!

阅读 28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