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校园浅行

张建强
创建于2023-05-27
阅读 2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2年送闺女入学时疫情正盛,只在同济的门口拍了张照片;现在校园开放,有幸走进同济学府感受一下大学的气氛。

     这个季节的上海,气温不热,微风扑面还有凉意,正是游走的季节。十号地铁的同济大学站正好修到校门口,跨过有点简单的标志性大门,正对着就是图书馆和馆前毛爷爷的塑像。这个老旧图书馆是同济的标志性建筑物了,外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过那挺拔身姿和傲骨依然宣誓着同济土木的辉煌。走进图书馆,扑面的书香与学习氛围,让喧嚣的内心安静下来。依然多见角落里的历史沧桑,但见到同学们静悄悄地学习,禁不住也装模作样取本书看起来。想起当年20岁的梦想,如今50岁也算是圆梦一把。起身走出这历史风貌建筑,和毛爷爷合个影,开始阳光中的校园徜徉。

合影

       同济四平的校区是老旧校区,寸土寸金的上海,校园里鲜有很高的建筑,学生宿舍六层已经是最高了。到处看得出历史的痕迹,嗅得到文化沉淀的味道。校区的绿化是惊人的多了,掩映在高大树木和花丛中的学生宿舍、食堂;周边如此地宁静,阳光被梳理成韵章,还有各种的鸟语花香。我倒有点怀疑这是学府还是疗养院。闺女说她们早上会被鸟鸣吵醒,真是魔都的天堂了。旧点又何妨,这环境大氧吧,甚好甚好了!

入口花坛

       校园的道路都不宽敞,也几乎没有车辆,随处可见的是共享单车和走路的人群。学生毕竟要有学生的模样,大多朴实无华。也有超短裙下的白腿和露脐装,已经是有点格格不入了。走过瑞安楼,2000年建的研究生院,比较新了,所以进去上个厕所。建筑风格和设计有点特色,有流水,鱼游和光影弹唱的大堂。一层有个学习区,一群年青人正讨论着什么。看到他们的黑眼珠和青春的脸庞,不禁感叹世界有他们才有希望。低出生率和老龄化,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人类退化的难题。想起在图书馆时,我顺手抽到的书竟然是《女性的诞生》,我们应该给女性更多关怀与尊重,让她们更愿意生育和哺育后代。毕竟,人类的希望和未来都是生出来的,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同济图书馆

在教室

图书馆走廊

逸夫楼

瑞安楼光影

       随着中国房地产的飞速膨胀,各地大学城也相继崛起,拆掉市区旧校区市郊建个大学城。这种资本催生下的早产儿,被大力压缩的设计和施工周期下生产的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思考,难于体现高等学府的内涵与深厚。百年之后能留几何?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何必要修很宽的柏油马路让汽车的喧嚣盖过朗朗的读书声?有树、有草、有花、有鸟,自然成系统就行,何必追求那几万平方米的大草坪?校园的设计理念重在人文不在豪横;学府的真正意义是鸿儒而非大亨。我们可以在某一时点前从物质上消灭绝对贫穷,可是我们无法做到让灵魂都变得富有知识而高尚;我们的肉体在生存权利上平等,但是灵魂绝对有三六九等。

草木

       同济有条排水河,我想应该有2方面地作用吧。水使校园灵动起来,河边种树,做个潭,起个桥,弄个喷泉,栽几株荷花,引得鸟叫,留得虫鸣,生命气息就有了。另外,同济的校园标高明显低于外部马路,旁边还有地铁,排水据说一直都不好。这个排水河在雨季就是雨水调蓄池,可以缓解排水管网的压力,亦或可以用于绿化浇水。同济的给排水全国有名,想必早已是课题了吧。

小桥流水

绿树成荫

      校园的绿化确实不错,宿舍楼前有两颗树,一颗靠近楼身,没办法上部粗枝被修剪了,要不就长到楼里了,一颗在路中得以保全臂膀。教学楼上也爬满了植物,绿树成荫和南方的气候有关,也是建设的思路和岁月的流淌。同济最有名的应该是樱花大道,可惜这季节已经败了。网上搜到一张全景,可见校园绿化率。生命只有传承才有意义,建筑和文化也一样,忘记祖先是不孝,没有进步也不行。长得要象父母,不能羡慕蓝眼睛;知识和修为要超越父母,比上辈更有担当!

总体绿化

伸展

藤曼

传统与现代

       说说同济的猫吧。这次共认识了2只猫,一只懒懒地躺在女生宿舍地坡道上睡午觉,谁来了都不让,大名铲雪,养得很肥了。还有一只在路边的风景墙上,可别小看这只猫,这是一只拥有专用捐款二维码和保障团队的猫。听闺女讲,学生们成立了专门组织,有专用账户,定期有人给猫洗澡,购买口粮,还做绝育手术。哎,这猫流浪到同济也算是上半辈子的福分了。

      半天走下来,有点沉重有点累。同济的最早是德文医学堂,由德国医生创建;校徽的图案也是同舟共济。或许这个德国人并没有想到同济学堂会在中国如此发展吧,真正能长久的事业绝不是资本的风口,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体育场

                               ------2023年5月13日同济游走有感

阅读 2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