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了思维的转折点,开始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他们开始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开始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的编排体例。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淋漓展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本单元的主备人余淼老师执教《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经过课前组内研讨,巧妙构思,雕琢教案,分析执教班级学情,落脚于语言到语用的生成,着力于启发孩子们的思维,为想象插上丰盈的羽翼,进行了课堂展示。
周娟校长、组内成员:马翠老师、朱琼娣老师、熊丹老师、陈露老师参与了听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入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后聚焦:“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引导学生总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品读故事,感受神奇
结合课后习题“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默读后,找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小组交流讨论。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神奇的地方。“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情形。同时,通过直观的大树图案的板书设计,鼓励学生在树上绘制自己想象的、形状异于课本的鸟窝,感受这棵树的神奇。“小动物是怎么住进鸟窝的?”边读边想象情景,进而体会想象的有趣。“我”馋得直流口水的场景,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之处。
三、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指导学生从愿望出发,让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通过学习卡的方式,建立想象的任务群,让想象的事物具象。把“想变成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些问题填写在学习卡中,完善语言表述,拓宽想象的思路。
课后,听课成员集中进行了评课,指出: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2.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3.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以课文为依托,理解文本,掌握方法,落实语用。5.将想象力的启发落到实处,增加仿写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