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推进学科融合。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中的跨学科融合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开发十二中特色爱国育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政史地教研组于2021年5月20以祖国统一为主题确定课题《港澳之行盼团圆》以旅游模式展开。2022年以爱国为主题确定课题《北京的前世今生》以课本剧为主线的融合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首都北京的魅力,从而增强五个认同的意识,达到育人的目的。2023年以爱家乡为主题确定课题《丝路之花在巴州》以研学路线为模式,让学生亲身设计研学路线,并在行走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三年来政史地组以学科知识为抓手,用多种模式,围绕爱国育人为主题,打造不同模式的跨学科融合课堂。
本次活动由季伟丽老师讲授《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从地理学科出发巧融历史和物理知识。张亚老师、伊雪老师和蔡晓慧老师共同讲授《丝路之花在巴州》政史地三科围绕古今丝路巧妙融合,师生畅谈家乡巴州。政史地教研组长彭子涵老师开展《政史地融合课程模式的探索》讲座,讲述融合课的开发历程和意义。市属学校的相关学校领导和政史地老师莅临观摩指导。
季伟丽老师的地理课《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通过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贯穿课堂,以诗词之美唤醒学生,在润物无声之中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带学生领略西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在讲解坎儿井时,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再结合物理知识的运用,以多学科的视角设置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坎儿井的构建,并由学生亲手制作坎儿井模型进行展示剖析,从问题生成到分析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爱家乡为主题的政史地大融合课《丝路之花在巴州》,由张亚老师、历史老师伊雪、地理老师蔡晓慧共同讲授。
本节政史地大融合课堂以研学路线为模式,学生以巴州为范围亲身设计三条研学路线,通过现场连线铁门关“小记者”的方式,实景走入军事要塞铁门关,一览西域第一雄关的壮美;视频连线我市博物馆、规划馆,了解大美巴州,追寻古今丝路之美;视频连线中泰控股下的美克化工有限公司,了解我国经济制度及其作用,让学看到到家乡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家乡助力;连线邀请现任新疆尉犁县政协委员“疆域阿里木”刘元杰先生和学生一起为我们家乡的农产品代言,为家乡助农;视频连线尉犁县的达西村,一起了解探究达西村为什么从盐碱地、贫困的小山村变成现如今的“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在探索中感受党的关怀以及国家的好制度、好政策,在行走中感受家乡的风景、历史、人文、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政史地教研组长彭子涵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学科融合就是将两种学科或两种学科以上的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当然这也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彭老师还强调学科融合并不仅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揉在一起,而是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相关联系的知识点作为融合点,进行融会贯通,简明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十二中政史地教师在跨学科融合课程的道路上一次次尝试,从最初的懵懂摸索到现在一路逐渐成形,不仅提升了每位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加强了我校政史地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展现出了我校教师精耕细作、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结合活动育人和课程育人的理念,巧妙的利用政史地学科特点,以课程为抓手贯穿活动,以学生参与和感悟为目标,最终升华学生爱国的情感。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评课议课环节,河北援疆正高级教师,库尔勒市第二十一中教务主任阎荣肖主任对于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幕后人员作出了高度赞扬,对此次跨学科融合课以14个字“政治与史地齐飞,科学共艺术一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对于跨学科融合是“新”的教学模式,是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阎主任从专业的角度给予点评和建议,提到跨学科不仅仅要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还应该找准融合的切入点,从恰当的角度入手,使得整节课堂显得更加饱满和精彩。市教研员高晓磊老师对市十二中的老师勇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并提到当今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只有只有创新的教学才能适应需要,而政史地融合课程就是教学的创新,对于教师而言,进行不同学科的融合课程是大胆的创新,是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这堂让人耳目一新的课,表面上看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变了,实际上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相信我校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下,将继续一路前行,积极打开思路,不断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素养,“适时、适当、适量”地落实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融合之花常开,让素养之花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照片:政史地组
撰稿:肖美容、王筱瑜
审稿:彭子涵、钱明
终审:周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