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老一小”群体 远离诈骗陷阱

用户8709555
创建于2023-05-26
阅读 35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5月1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老年和未成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得到加强,消费公平在更大范围得到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以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消费群体的权益保护、打击电信诈骗、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等专项行动为重点,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大力维护和促进消费公平。但是,仍有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的经营者因利益驱动,从事违法违规行为,在此提醒广大群众擦亮眼睛,远离诈骗陷阱。

    一是康养服务、养老助老类服务和助老产品及相关领域问题较多。老年消费群体普遍比较关注健康养生问题,一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和长寿心理,打着“高科技”旗号兜售质量低劣的“保健产品”。康养旅游服务夸大宣传,承诺兑现难,一些企业依托疗养院将短期旅游度假与医疗体检相结合,以低廉价格、星级服务、随时入住等为卖点,夸大宣传吸引老年人,实际无法兑现承诺。一些不法机构甚至以优惠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预订养老床位”等为诱饵骗取老年人钱财。

二是老年群体在网络交易消费过程中处于明显弱势,普遍存在权益受损情况。老年人接受互联网服务主观意愿强,但对各类网络新兴事物认识不足,易陷入不良商家营销“陷阱”。部分不良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互联网知识不足,通过在网页插入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广告等方式,宣传销售“高价低质”的“三无产品”;部分商家雇佣网络主播以专业人士身份展示高质量原石,雇佣水军烘托疯抢气氛,低价贩卖廉价质次的“翡翠”“珠宝”,“套路”老年消费者;部分卖家诱导老年人添加个人微信私下交易,暗设消费陷阱。

    三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过度消费。未成年人利用家长手机注册游戏账号进行大额网络充值消费,因付款环节验证充值人实际身份的有效措施缺失,引发大量退费纠纷;部分商家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强、爱攀比、容易跟风等特点,通过“饥饿营销”诱导未成年购买高价低值的盲盒商品;一些经营者利用未成年人容易跟风、易受操控等弱点,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参与大额直播打赏。

    四是网络游戏及部分学习类App预装儿童智能应用游戏化、商业化、色情化。部分网络游戏内容低俗,充斥血腥、色情、暴力等内容,且对玩家身份实际审核把关不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部分学习类App学习功能占比少,休闲娱乐、聊天室、留言墙等“冲浪”功能花样多。营销模式环环相扣诱导消费,消费者被学习类App“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宣传语吸引,点击报名后,却是无休止的推销。

阅读 35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