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于2023年3月27日举办了高中部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高中化学组参赛的是佀雪莲老师、翁时岛老师、何倩楠老师、林晶晶老师、林雅琴老师、王达霞老师、刘方舒老师。
佀雪莲老师通过课前练习,总结思路和书写要点,引导学生建构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思维模型,并按照碳架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的顺序书写。形成官能团分类意识,对于端位官能团和非端位官能团的处理和练习,完成高考中必考热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专题。
翁时岛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让学生练习系统命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何倩楠老师教学设计亮点: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的三维想象能力,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由于碳原子形成不同价键,造成空间构型存在差异,高考常以原子“共面”、“共线”问题切入命题。本节课以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为依据,引导学生从成键本质上理解有机物分子空间构型的形成过程,并借助杂化轨道理论,通过对5种常见题型的剖析,助力学生提高微观结构的抽象思维能力。
林晶晶老师本节课利用生活中和乙醇相关的产品进行提问来引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在任务一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分子结构模型来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任务三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学生发言总结教师进行补充达到较好的总结效果。
林雅琴老师参赛的工业流程题是近年高考出现的一种题目类型, 很多学生对这类新题型把握不好,有时甚至无从入手。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仔细的、较系统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方法。本节课放置在4月中旬,模拟考试之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对基础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需要综合的训练以便能熟练的将杂糅在一起的基础知识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单一知识点的复习已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实在的、有现实意义的、有些难度的专题学习。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主要通过选取近五年“海南卷”和“全国卷”的试题、考查元素、考查形式进行的专题复习。通过高考试题的题目背景,容纳了金属、非金属、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多个知识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各化学知识点的复习,注重加强各知识块间的联系,达到了化学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学生较为熟知的素材—“公交车模型”加深学生对工业流程题的思维建模,让学生基本掌握了工艺流程题的特点、类型、解题策略,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做此类题也更加从容了。
王达霞老师在本节课中紧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认知模型的构建:不以学习几种有机化合物为目标,而是让学生体会学科观念、方法和基本认识视角,以官能团为辨识有机物的基本视角,聚焦化学键的变化,构建学习有机物的认知模型。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通过宏微结合,认识官能团在化学变化中化学键的变化,突破了乙醇催化氧化的教学重难点。
3.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利用实验现象预测分子结构,是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改变在实验中注重动手但缺少思考的现状,强调了高级思维活动,实现了深度学习。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引发关爱身体,关注劝酒、醉驾的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
刘方舒老师通过火灾现场人的呼吸中存在的可逆反应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一:通过回忆平衡的特点,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图示;
提出问题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三:用肉眼辨别不出颜色的变化,通过数字化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总结得出结论。
分别从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比较角度、速率角度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本节课知识解决开篇的问题一,首尾相扣。
本次活动高中组化学教师真正做到了认真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整个比赛令人回味无穷。通过本次比赛,锻炼了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整个科组、整个团队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大家相互提供建议,互促互助,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