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的早上,在阿勇的带领下,我们一班历史文化爱好者驱车来到他的家乡夏湟古村,去寻找夏湟古村的往事。作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古村,老街新巷,古迹文物随处可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一、夏湟古村地名来历
夏湟古村的往事,首先从古村地名来历说起。夏湟古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黄必达循曾祖父黄庭坚之行迹而徙居于现址。因连州水系古称湟水,村现址湟川水源头,而黄必达是江夏郡之后裔,故名夏湟村。意思是说江夏郡的后裔在湟水之源居住。
世居村民有黄、吴、李等姓。三姓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着古老而荣耀的郡望和堂号。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黄姓人从江西辗转迁入连州夏湟村定居,郡望称为“江夏堂”。江夏堂是黄姓最有声望、流传最广的一个堂号。江夏堂最早居住于江夏郡,地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吴姓人在明代由丰阳村吴姓分村后迁入现址定居。明永乐年间,李仕期、李任洪兄弟从广东番禺迁入现址定居。夏湟古村三姓人继承了祖先优秀的品质,耕读立家,勤劳致富,与乡人和睦相处。
二、夏湟古村祠堂
陪同我们一起参观的黄海娇书记介绍,夏湟古村内有多处文物古迹,夏湟古村祠堂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村内现存黄氏始祖祠、壬元公祖祠、癸元公祠堂和李氏祠堂。
黄氏始祖祠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戊子岁(公元1228年),位于夏湟上南面。庭坚公六代孙潜龙公三十五岁,其长子十五岁时建祖祠,清朝乾隆丙申四十一年重建,黄建邻、黄良隆等公发起重建为“大祠堂”,面积增至428平方米。门额上方悬挂“黄氏宗祠”额匾。门口樟木雕刻对联:“清末进士第、北宋大文豪”。内置屏门,进深十一懔6.48米,门柱有鼓形石柱础。门柱上书写对联:“忠孝振纲常党籍编名气节宛如东海”,“文章垂宇宙诗家衍派门庭另起西江”。自两廊从耳门上上厅,厅中在三对木金柱,金柱上分别写有对联,下设有鼓形索面石柱础中央设神龛,上面书写有对联“夏禹治水功通九州宏大”、“湟川创业恩泽百世绵长”;“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横批:“祖德流芳”。黄氏始祖祠堂原有“黄仁勇状元及第”“黄耀崑恩科进士”两匾额,黄庭坚平反圣旨及黄庭坚诗碑,后来遭到损毁现已不存。
癸元公祠堂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民国时期,高大的门额镌刻有“江夏郡”三个大字,故又称“江夏郡祠堂”,该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风格奇特,四面高墙的方形砖瓦高屋,柱梁支顶、四面滴水式的建筑物。“癸元公”为必达公(庭坚曾孙)的曾孙。
夏湟村壬元公祠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朝重修。祠堂坐东向西,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建筑为青砖砌筑,门额上悬挂“壬元公祠”额匾。从左廊可上阁楼,阁楼设回廊。这种建筑形式仅在该村发现,具有较高研究价值。自两廊从耳门上上厅,厅中有两对木金柱,金柱上分别书写有对联:“尊父命弃赣奔湘达粤境”、“从母训辞亲离家到湟川”;“忠孝振纲常气节宛如东海”、“文章垂宇宙门庭别启西江”。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粮所存放粮食。
李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现存建筑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1940)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祠堂坐东向西,二进一井带两廊,地面二进比一进略高,通而阔三间10.55米,通进深20.4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为青砖砌筑,硬山顶,上为阴阳板瓦面,正脊板瓦叠置,中间置铁梨花:人字形封火山墙,素面瓦当滴水剪边,抬梁式构架。
三、夏湟古村门楼
你也许不知道,夏湟古村依然保留着较好的古门楼。古村的门楼均由青砖垒筑而成。村内现存门楼四座:“紫气东来”门楼、西楼、正西门楼、洞冲门楼。
上西门楼位于连州市丰阳镇夏湟村西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二五年1760)嘉庆三年(1798)、同治七年(1868)重建。
门楼坐东南向西北,面调4.6米,进深4.05米,建筑面积19平方米,为砖墙阁槐架构四柱拾梁单间二层楼建筑。硬山顶,上为阴阳板瓦而,以板瓦叠砌正脊,中央设宝瓶;四角飞檐,人字形封火山墙,挑檐灰塑瑞兽,檐下、墀头彩绘花鸟。门楼开东西门。西门拱券形门洞深达0.76米,素面石台阶、石门枕;门额上镶有石圈。因被涂污而看不清楚;檐下饰直棱窗和左右圆窗;门楼青砖砌墙,石块叠砌1米多高;门楼南北端接挡风墙,楼道上、半圆地坪上铺满鹅卵石;地坪的鹅卵石排列有序,呈半圆形、外沿用石块砌筑,高约0.15米,面积33平力米。楼道两侧设石桥凳。
门楼内镶嵌着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上四西楼碑记”,清道光三十年( 1850)“上西门戏金会碑记”、清咸丰元年(1851)“西门金泊碑”、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西门楼碑记”共计四通。
四、夏湟古村文峰塔
我们来到位于夏湟村西的文峰塔参观,文峰塔塔身坐东南向西北,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0.1米,建筑面积28平方米。塔身比例协调,逐层递减。首层圆拱门,门额上灰塑“安澜阁”,腰桷以菱角砖和挑檐砖叠涩出檐:一、二、四、五层设尖顶方窗,三层设圆窗,五层灰塑“文峰仿斗”。六角飞檐灰塑瑞兽。从真门人挤心室登内折式阶梯,可逐层至项层,砖砌塔刹。
据考证,建造时间为清代。文峰塔是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是当地科举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保存了清代的砖木结构佛教建筑特色和风貌。2011年7月公布为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夏湟古村寺庙
昭德寺,也称白庙。每年十一月初二,腊月三十,善男信女争相前往白庙祭奉。
村西有“夏观”,即夏湟之观的意思,是夏湟村的历史文化群落。占地面积10亩,存多项内容。现存有文峰塔、观音庙、武帝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夏观寺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戊子岁(公元1228年)。据现存碑刻:大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重修回龙山兴福寺碑载:“见前朝古寺倒塌”的兴福寺。夏观位于夏湟西南隅,回龙山兴福寺。寺内有主持僧明法号心宝等僧人传教。“大雄宝殿前后山门,东西诸佛罗汉、伽蓝祖师、壁金刚相、左悬种、右架鼓、而晨昏扣应,成四维墙恒砌备疾”。后又建清华观、武帝庙、宗师檀、钟鼓楼、宝塔等,建筑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上百尊千姿百态的神塑像,大者逾丈,小者盈尺,实乃宝贵的文化古迹。
村东是夏湟小学和夏湟群众会场(也称礼堂)。小学始建于民国时期,由夏湟行宫祠改建,当时为完全小学。上三乡(夏湟、朱合、建新)学生都到此就读。夏湟礼堂建于1958年,是用当时拆除围墙的砖建的,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一副对联和墙上画像现已模糊不清。
六、夏湟古村古墓
村外有古墓五座,白祖六郎墓(相传为黄氏太祖黄庭坚古墓)、黄氏始祖黄十五公古墓、黄氏二世祖黄森公古墓,吴世范古墓,李氏祖古墓。
黄庭坚古墓在离夏湟村一公里的梓橦溷山坡上,是一座用砖石堆砌成的古冢,坟正前方立有两尊青石碑,一尊是清乾隆四十四年所立,另一尊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所立,碑上篆文“白祖黄公六郎之墓 夏湟通族续竖”。古墓一直以来受到夏湟宗亲的重点保护。每年清明,周边“江夏堂”黄氏村民前往大里冲梓潼祭拜白组六郎庭坚公,年年如此,连绵千年不绝。
七、夏湟古村古碑
论富乡黄氏修堡障碑位于村洞冲门小巷处,据《夏湟志》记载始建于明正德壬申年(1512)。
碑由碑座、碑身组成。碑长1.1米,宽0.18米(碑座宽0.45米),高2米。碑文记载大意:丰阳镇夏湟村在古时候称为“论富乡”明正德壬申年(1512年),黄氏族人向州侯张书鲤控诉,为使村民免遭外敌入侵,拟合黄氏族人之力在村外修建堡障,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州侯张书鲤鉴于民情,同意修建。明正德癸西年春竣工。
建成后的堡障山墙高5米,长约1000米,基础全部用麻石筑砌,每块重约百斤;山墙用青砖砌筑,下半部分有三块砖厚,上半部分有两块砖厚。整座堡障南北略长,东西稍窄,设四大城门,置11座碉楼(俗称炮楼),各之间的堡障相连,路高于城门。1918年抗击匪患时发生过巨大作用。其中北门路段定商旅通衢,一旦城门关闭,只可从城门外道路经过。堡障由黄氏族人自筹经费,自们组织烧砖、凿石、挖壕沟等等。保障建成后,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护了社会的安定,直至1958年才被拆毁。
八、夏湟古村古驿道
近千年的古村落和历史意义厚重的茶盐古道经过岁月沉淀,村边有一条石板古驿道,由东陂经该村通往湖南蓝山。可想象古村在明清时期的繁华,古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时至今日,古驿道已渐渐消失,遗落在的古村一片斑驳沧桑。
九、夏湟古村黄氏祖居
黄氏祖居就在龙头石傍边;始建于明代,迄今有****余年历史。它的构筑风格属于小型别墅(称为书斋),三落大厝,内设书房、庭院、园林等。布局巧妙合理,雕琢精美隽雅;室内外厅堂陈设奇珍异品,古色古香,玲珑别致,颇富特色。
十、夏湟古村黄氏族谱
现存《黄氏族谱》三部。分别为1931年由黄兴世所纂,2002年黄景仲主编,2015年黄社坚、黄逢友等人主编。
夏湟《黄氏族谱》《太祖庭坚公传略记》记载,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他以文章超拔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初任河南叶县尉,后升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神宗实录》检讨官。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亦能诗词,书擅行、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夏湟黄氏始祖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夏湟村的《夏湟黄氏族谱》记载,黄庭坚六十一岁死于宜州贬所,当时实乃虚报寿终,以掩人耳目,旋转迁隐连州,享年应为七十有六。
夏湟村民委员会积极倡导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文化传统,在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十一、夏湟古村新貌
漫步夏湟古村磨得光溜的石板小径,看着这些经过数百所岁月洗礼的老屋,如同时光倒流一般,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过往的茶盐古道上。古老的村庄总是伴着古老的传说和习俗,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千年的古村、沧桑的古道、淳朴的民风、古老的传说……让夏湟古村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让人流连忘返。夏湟古村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改革的进步和发展的繁荣,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
据黄海娇书记介绍,夏湟村民委员会正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创建申报工作,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利用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夏湟外八景
1.夏湟白祖墓 2.夏湟学士田(白祖芽塘遗基业,原是北宋学士田。 勤耕苦读传万代,如今夏湟换新天。) 3.夏湟白子楞 4.夏湟仙人岭 5.夏湟小水库 6.夏湟白带水 7.夏湟三脚坑 8.夏湟黄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