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俺86岁的娘,1938年农历冬月二十一出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抗日的高潮。日本鬼子在我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难当头,19岁的姥爷毅然抛下尚在坐月子的姥姥和刚出生三天的娘,还有三岁的舅舅,跟随贺龙的队伍投入了抗日战争。姥姥说:姥爷在门缝里看了看她和出生仅三天的娘一眼(老人说旧社会女人坐月子男人是不能进屋的,当时舅舅三岁),从此杳无音信。
直到1943年,娘五岁时,有人捎信来说姥爷牺牲在阜平县城南庄镇坡山村。家人经过商量决定让离家五年的姥爷魂归故里。旧社会走路靠的是双脚呀,老姥爷牵着马,马背上坐着小脚的姥姥。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跋山涉水历时40天时间,把姥爷的棺椁运了回来,想想那是群山中一个几户人的小山村,旧社会的山里没有路,她是翻越了多少个山头,趟过了多少条河渠,又躲过了多少日本鬼子的子弹呀(姥姥说子弹在头上嗖嗖的飞)!姥姥说走到半路老姥爷想要放弃,劝姥姥说:友信(姥姥的名字),咱还是别去了吧,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困难咱不怕,咱要是死在鬼子的枪子下,两个孩子怎么办呀!姥姥那年29岁,谁又能理解她心里有多难过,多悲伤,她何尝放心的下家里7岁的舅舅和5岁的娘呢!姥姥对老姥爷说:你回去吧,我来都来了,一定要见上他(姥爷)一面。老姥爷拗不过只能保护着姥姥继续赶路。
就这样他们还算是幸运的躲过了头上不时飞来的子弹,在那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里找到了姥爷所在的部队,找到了已经牺牲多日的姥爷。把姥爷的遗体运回了家。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跋山涉水上千里路,他们是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谁能想象的出来呢!
姥姥为了舅舅和娘29岁守寡直至1994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根据老家习俗,出殡这天子女要先去墓地开坟,也就是夫妻合葬要先挖开姥爷的坟。我陪着娘,在离墓地很远的时候,娘就开始抽泣,我也已经涕不成声了。为娘难过,从没见过父亲的娘,母亲也没了,到了坟那娘又哭爹又哭娘,我比她还要难过,更重要是心疼娘呀!
之后每次清明,中元节,十月一给姥姥姥爷上坟烧纸,都是我陪娘去。这几年娘去不了了,我就和外甥女(姐姐的女儿)一道去!
1992年在后北冬村遇到退休老干部李宏路,他说:你姥爷学识渊博呀,如果不是牺牲,那可是国之栋梁呀!
姥爷留有三封遗书,一封是留给村里,一封留给姥姥,还有一封留给舅舅的。写在桦树皮一样的纸上,之乎者也的像课本里的文言文!
这是俺舅舅生前留下的照片,舅舅47岁时因病去世。那年姥姥69岁。姥姥29岁守寡老年又丧子,好在姥姥很坚强,晚年很幸福!
这是政府给立的碑!
钱朝玺化名前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的姥爷的烈士证
娘总是念叨没见过父亲,姥爷连照片也没留下。姥爷生前是晋察冀日报社政治科长,前段时间手机上看到篇文章是讲晋察冀抗日战争事迹的,有几幅抗日英雄战士合影,马上想到姥爷在晋察冀日报社,也许哪个合影中会有姥爷呢。马上网上搜寻,马兰村有个晋察冀日报社展览室。抱着一线希望,于5月11日立即前往阜平城南庄镇马兰村。(本想叫上娘一起,可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怕娘再伤心难过的,就没告诉她,如果找到再陪她去趟。)
我家老麻是老司机了,山路不成问题的!况且他非常支持这次寻找!
到达城南庄镇
马兰村
晋察冀日报社旧址,也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晋察冀日报社展览室,此次前来就是网上查到这有不少资料。
《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辑——邓拓
邓拓雕像
聂荣臻司令员题词
感谢马兰村孙志胜书记,帮忙查阅资料!又送书
姥爷牺牲的坡山村,背靠大山,只有几户人家!
虽没能如愿,但我努力了,不留遗憾!
感谢孙书记!一直帮我在寻找!谢谢您啦!
我也不会放弃,在娘有生之年我会继续努力的!加油!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那是一段心碎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了东三省;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打破卢沟桥的平静,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民族抗日势在必行。14年抗战,中华大地曾经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生民流离,昔日盛地,沦为人间炼狱。同样,那也是一段峥嵘的岁月,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挽大厦于将倾之时,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为什么能够在列强的打压下顽强抗战,就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青山有幸埋忠骨,残月无声照英魂,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