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悠悠书香伴成长

静宁县新城小学
创建于2023-05-25
阅读 3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谈吐。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致迷茫的我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而阅读便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有许多家长不惜花大力气投入到亲子共读的大军中来。而读书是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的唯一途径,也可以这样说:吃饭是为了活着,而读书是为了活得更有质量。

        特别是最近几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更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老师从每星期中抽出一两节课来做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阅读书目也是层层筛选,学校推荐,老师引导,家长督促,让更多的孩子踏上了阅读快车道。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武装了头脑,使孩子们在精神世界逐渐强大。闲暇之余,不由得使我感慨万千,艳羡不已,何其幸运的一代啊!

  想起自己小时候,出生农村,学校离家路途遥远,所以寄住在外婆家,看到的最早的课外书就是小姨和舅舅学过的课本,不知从哪儿猎取的一本书,足以让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兴奋不已,那时候身边根本没有图书馆这奢侈的装备,唯一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我外公在村小当老师,外婆总是把他拿来的废报纸贴在墙上,防止土块掉落,也算是一种装饰。写完作业以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炕后头抬着头看那上面的图案、人物和能认识的字,甚至夹缝的内容也抠出来看,并且把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用笔画下来,等到报纸磨损得不成样子了,我就用小刀把它割下来贴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日积月累倒也积攒了不少。

        初中毕业以后,因为考上了当时县城最好的高中,我妈奖励我可以去白银找我小姨玩。小姨白天上班,总会叮嘱我在宿舍,不要乱跑,也就是在那里,我接触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眼,是被葬礼两个字所吸引,翻开以后,看到了有个女孩叫新月,只觉得好奇特的名字,是怎样的女孩会有这样美丽的名字?再看下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那时候并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只是深深的陷在新月的离世之中。去年重新拾起这本书,连着几天读完,吸引我的仍然是新月,只是这次,不仅仅是她的名字,更是她身上那些不自觉就吸引人的品格。她敏感、自尊、进取心强、善良、倔强而又坚强。当病魔步步进逼、日益肆虐,她不言放弃更不自虐自戕,而是勇敢地与之战斗,将生命一天又一天地延长,同时还与老师(楚雁潮)合译书,在病床上完成了事业梦想;在爱情遭宗教信仰和清规戒律遏制甚至扼杀时,她更是宣称“我只认为爱是自发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地扑向爱情。然而新月终究未能胜过病魔,生命陨落在花样的年纪。刘白羽先生说:“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后来,上了高中以后,条件好了很多,不仅班里的学生有拿课外书的,校外也有可以借阅的图书。那时候看的第一本课外书叫《梦里花落知多少》,不知道因为里面的情节落了多少泪,只记得有一次,老师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我,幽幽地说:"考试要加试言情小说了吗?"忘了我当时是怎样回答的,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考试的确不加试小说,但我确实在文字的熏染下日渐丰盈。第一次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时,饭都顾不上吃跑到电话厅给家里人打电话的那种激动和骄傲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再后来,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复活》,高尔基的《母亲》,曹文轩的《草房子》……都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与收获。

        最近,最吸引我的一本书就是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缘于里面的一个教育小故事——那天下了英语早自习,想起来读书笔记还没有完成,也想起来学校下发的书目还没有好好看过,于是向同事借来了这本书,本想找些句子先摘抄,但是正好翻到一个题目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小章节,开头就有一个案例故事,这让独钟于故事的我多看了几眼。现在想想,真的感谢我多看的那几眼,让我翻了一页有一页,越读越喜欢,下课铃响了才发现,本来要摘抄的笔记一个字都没写,书却读了一小沓。好久没有看过理论方面的书了,可是因为一个“意外的故事”,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去看一看这本书。当代社会互联网发展很快,各种信息爆炸,按道理来说社会的进步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向往的生活,但是事实上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这个信息海洋的时代自以为知道的很多,了解的很多,以为隔着屏幕就可以了解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和智慧,实际上,晚上关掉屏幕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很少很少,知识很多,但离智慧很远,发现精神上很空虚。这两天看见一句话,你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那是因为你的知识厚度不够,你就干不成大事,虽然没有想过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还是被触动了!我们每天纠结于孩子不交作业的原因,记不下单词的原因,对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有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他的书中提炼出的都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棘手难题,然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以启发。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局外人,我都能感觉到李老师的真诚与爱心。

   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

        7年级学生米哈伊尔因为成绩太差,尤其是作文,为此经常把他的语文老师尼娜·彼得罗夫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甚至于他的妈妈也放弃了让他继续上学的意愿,竟亲自跑到校长跟前恳求他说:“请允许他不再继续上学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多年以后,他被维修部派来给他的语文老师尼娜·彼得罗夫娜维修电视机,而且是以公司最优秀的师傅的身份派去的。

        其实说起来,这也不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也见得很多了。但它还是吸引了我。或许是因为这个学生最后说的一句话吧。他临走时对语文老师尼娜·彼得罗夫娜说:“我的作文不好,但其实我很喜欢您的课,这些课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米哈伊尔他全程表现得都很平静,只投入到他的工作中,老师最后给他多余的卢布,他也很礼貌的拒绝了,只留下了那句话和泪流满面的语文老师。

        看完这个故事的瞬间,不知道是被语文老师的泪流满面感染了,还是被这个学生的平静和礼貌触动了,总之,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和平时不一样的情感在蔓延 。我也惊叹于他的修养和胸怀,更为他终于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找到了他能胜任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向所有人证明了“他可以”而感到由衷地开心!

        再次觉得庆幸,一切都不是很晚。和孩子们打交道也已经十年了,和孩子们一路跌跌撞撞,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竟又送走了十年。经历了新奇、愤怒,不解、迷茫和无望之后,突然“想通了”,豁然开朗,开始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处理问题,用不同的想法思考,尽量靠近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然后发现,平静之后平静的解决方法却收获到了不一样的惊喜。被一致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突然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去做你安排的学习任务并一直努力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那一刻的兴奋和激动是不会作假的,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虽然会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感动和喜悦。

        这是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一样”,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认为地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更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面对学生时我们总和孩子们站在不同的高度,长期习惯于俯视他们,很少真正弯下腰或蹲下身子和他们平等交流,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他们除了困惑,还有来自于对我们的恐惧,说恐惧有点严重,但害怕总是有的。害怕有多有少,少的一天天积累的多了,也就足够建起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之墙”了,所以,他们在困难面前一退再退,一躲再躲,始终不愿向你开口求助,我们和他们之间也就这样越走越远,矛盾越来越多……

        而现在,我改变了很多,我自己能明显的感觉到。每节课堂,每次面对,都努力平静对待,站在不同的高度,我认为,批评可以是相同的,我们只批评他们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表扬可以是不同的,只为他们每个人每次不一样的进步!

  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还是《草房子》里油麻地的老师们,说到底,我们都应该给每一个孩子不一样的自信和勇气,而不是无休止的自卑和退缩。那前提就是我们要先通过阅读武装自己,要善于并愿意发现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并且想办法帮助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且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

         所以,请开始认真读书吧,也开始把你的学生当成不一样的成功者吧!你读的每一本书,看的每一句话都会自然流淌成你血液里的一部分,融进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只要被触动,就会喷薄而出!用教学中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教学。孩子就会一点点靠近你,悄悄揣着幸福的惊喜在将来等着你。



阅读 3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