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 ——走进中国科举博物馆

创建于2023-05-25
阅读 2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科举是什么?在我的印象里,是遥远的故事中 “范进中举”的狂喜,是诗人孟郊《登科后》纵马疾驰长安的激动,是人生四喜之一的金榜题名时的荣耀,是几案上堆叠成山的书卷,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埋头读书的刻苦,是无数学子漫漫赶考之路的不易,更是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的期待!

       以前到南京逛夫子庙,坐船夜游秦淮河,却从未关注过这里有个科举博物馆,只记得在船上时看到人们在长廊中惬意穿梭,还羡慕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徜徉其中。原来,那是收费才能进入的“江南贡院”,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如今再来,才得知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分为两部分,一边是旧有的江南贡院遗址,一边是新建的我国唯一一座地下式博物馆。

       从江南贡院一个不大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圆月门进入,飞檐翘脚建筑旁青翠的绿竹让人想到:“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一看就是南方的精致小巧风格。走在贡院内,旁边秦淮河的绿水倒映着参差错落的木楼和红色酒旗和灯笼,“夜泊秦淮近酒家”热闹的画面感就在脑中呈现。

      

       沿贡院登科长廊一路参观科举考试规程,以及各种考试用品、饮食等文物、文字介绍等,了解到明清科举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中第一名的称解元、会元、状元,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通过者为“进士”,也被称为“登龙门”,从此便改变了命运。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看到当时考试的号舍,号舍内墙离地半米左右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可抽动,白天考试时上层木板为桌案,下层木板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当睡觉的床可以欹卧休息。明清乡试、会试均有3场考试,每场考试持续3天2晚。在这没有门需考生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的不足1.5平方米的号舍内,考生要开始长达九天六夜的追梦之旅。考试期间,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不能随意走动,去上厕所也只能领取“出恭入敬”牌安静地速去速回,不得喧哗吵闹,干扰他人,寓意“出入恭敬”。因此,现在还有老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常听说:“江南出才子”,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由此可见江南文化之昌盛。

       出门对面就是新建的地下博物馆,一眼就见作为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的明远楼,从牌坊式大门进入,可见前面一个方形的水池倒映着素雅而规整的明远楼,构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图景,它算是江南贡院的最高建筑了,考官当时就是站在楼上发号施令的。水池面积约1300平方米,象征着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它就像一方砚台,有“汇墨成池”的意思,象征着考生的文思泉涌和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水池的下面就是地下4层的科举博物馆。

       两边看来,是复建的当时的考试场所。 看着左右依次排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大字,了解到这是仿造古代考舍的99间号舍。号巷以千字文命名,如“天字巷”,每条号巷又有若干号舍,最多时这里曾容纳2万余名考生。从“会元、解元、状元”三个牌坊下走过,寓意古代学子们希望的喜事——“连中三元”。

       接着走下极具设计感的长坡道,就像古代学子艰难而又漫长的求学之路。路两边全是堆叠如鱼鳞的瓦片,感觉学子求学就像一条条鲤鱼在河中逆流而上,同时也有 “鲤鱼跃龙门”的寓意。还有类似的竹简墙,密集的竹简视觉冲击力极强,想起“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看到它就感觉学富五车的人真是在“书海无涯苦作舟”中九死一生,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为了考取功名耗一生心血的读书人,但其实他们就像那瓦片,只是为了朝廷构建封建统治之墙而贡献力量的“瓦”。

       进入地下,灰色和黑色活字印刷的设计把一面墙用四书五经的文字内容铺满,这些是古人科举需熟读并背诵的内容,端正的铅字蕴含着一种时代的力量。黑色铅字组合的人物形象地展示了从古至今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一生的求学、科考之路。 

       从地下四层依此向上参观,有一个“科第世家”四字石牌坊,这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后人捐献的,是皇帝奖励给的牌坊,也是镇馆之宝。

       一份科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着人们驻足,志愿者介绍这份中举的殿试卷是清朝二甲第29名庄瑶的考卷,让人惊叹的是他对文章高超的把控能力。古时等级制度森严,因此这份卷上凡遇“皇上”“朝廷”相关的字词,都被安排在试卷的上面两行顶格书写,高于其它正文表示对皇家的尊崇。臣”字则缩小靠右下书写,体现了作为臣子的谦虚。整张考卷字迹娟秀、整齐,文章流畅,就像事先排版设计过一样,没有一点涂改的痕迹,堪称完美。

       考卷背面,大家疑惑怎么有圆圈和三角的图案,讲解员介绍:“圈、尖、点、直、叉”这5种标记,代表考官对卷子的等级标识和试卷的优劣。庄瑶殿试卷给了阅卷官们很好的印象,八位阅卷官共给出了四个“◯”和四个“▲”,这也就是“可圈可点”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么看来,圈、尖、点代表考卷的登机较高,难怪“可圈可点”是值得肯定,非常出色的意思了。

       博物馆中让我们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一份作弊神器,那是一本名片大小,不足1厘米厚的《五经全注》迷你小抄,上面的字我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但如此小的字竟然非常娟秀工整。讲解员让我们猜想它是用什么工具书写的,万万想不到,据说是用老鼠的胡须写就的,佩服呀!有这功夫和执着的劲儿,还用得着投机取巧!

       一个大大的“榜”字书写在明艳的金黄卷上,清朝光绪年间长长的皇榜上题写着三甲314名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人员名单,“诏黄新湿字如鸦”就是此情此景,它是每一个学子一生的梦想呀!想起电视剧中放榜之时有人欢喜有人愁,宋朝苏轼“眼乱行看择婿车”中王亲贵胄与富豪乡绅“榜下捉婿”功利与投资,都证明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读的莘莘学子此时终于扬眉吐气啦!

       黑色剪影人物墙上可以看到从背书箱步行到肩挑书籍,从车马很慢到汽车等代步工具的出现,从竹简到piad的使用,着装、行走方式、书籍、读书形式各有特点,不同时代读书人的形象跃然墙上。 

       科举之存与废介绍,红色、灰色字体和人物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都是主张发扬科举之派,而张之洞、严复、吴晗都是废除科举之代表,从这里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存亡曾经是多么激烈的斗争,但这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步衰落直至消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行走在 “中国古代科举之路”上,各个展厅主题不同、布局各异,大量的文物配合生动的图片、文字介绍和多样形式的实物展陈,使得观展体验丰富而具感染力。我了解了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也看到不断改革的中国教育之路,我们一直在探索,尝试找到适合国情的教育取才之法。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诗《登科后》将中举的酸甜苦辣浓缩,饱满的情感道尽科考苦尽甘来的喜悦。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之际,真心祝福考生“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发挥实力,实现梦想!

阅读 2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