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让孩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自然的环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课程起源:
今天(5月26号)丁老师给送来了几只小蜗牛,孩子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的兴趣,我们顺势而为,开展了"遇见蜗牛"的活动。
老师:你们以前见过蜗牛吗?你们看到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大家:见过,蜗牛有一个硬硬的壳。
勗泽:蜗牛有两个角,还有嘴巴。
依依:蜗牛吃什么呢?
勗泽:它吃树叶吧。他还喜欢住潮湿脏脏的地方!
教师的思考
蜗牛的出现为我们探索有关蜗牛的秘密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比如,小朋友想到了:蜗牛长什么样子?它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蜗牛吃什么?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对身边的新奇事物非常感兴趣,并且喜欢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指南》中提到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幼儿生活中偶发性的关注点。
幼儿对于蜗牛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开始慢慢了解蜗牛。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蜗牛,知道了蜗牛的身体结构,知道了它们的嘴巴在哪里、触角在哪里、还有它吃什么食物……
小筠:蜗牛背上有个圆圆的像棒棒糖一样的壳。
乔乔:壳是蜗牛的家,它就在里面睡觉。
晚晴:蜗牛🐌吃青菜🥬。
聂力:蜗牛有脚🦶。
教师的思考
幼儿好奇、好问,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探个究竟。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就应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接下来,孩子们开始探索关于如何照顾小蜗牛,给它一个舒适的家,小朋友们又开始了探索。在找沙子!沙子里不能有树枝和石头,一个小小的石头都不行呢!
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蜗牛很喜欢从盒子里爬出来。而且蜗牛爬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浅浅的痕迹,那是它的粘液。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增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感和态度是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照顾蜗牛的过程当中,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蜗牛安排舒适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取得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更滋生了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在幼儿和蜗牛之间,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
走进幼儿园厨房,有点胆怯!最后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开始我们自己从食堂跟阿姨找来了黄瓜,掰一段给蜗牛放进去了,可蜗牛不吃啊?怎么办?老师带我们从视频里学习了一下如何照顾小蜗牛、原来黄瓜需要切片,于是小筠和依依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检查一下是不是活的啊
我找到了一个
这里有蜗牛吗
快看小蜗牛爬出来啦
趣玩美工区:
在我们眼中不足为奇的小蜗牛,成就了孩子们一次特殊的学习,孩子们不断地探索、猜测,从未知→发现→观察→了解。在一次次解决疑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学会关心,获得最珍贵的经历。成人眼中的“微小”,也许正是儿童心目中的“壮阔”,不忽略任何的微小,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蜗牛的故事继续延续下去!
图文:陈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