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一
时间:2023.3.2
地点:九二班
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主讲:李庆福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
李庆福老师在上公开课。
科组老师在认真听课。
课后评课。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评课:
廖宝: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后。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师根据学情,将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通过创设富有情趣、学生熟知的教学活动情境(比萨斜塔),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郑如如:在整个课堂中,教师教态亲切和蔼,尊重关怀学生,课堂气氛和谐、民主,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许海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生为本,在对例1进行示范讲解后,请学生自主完成例2,并请一名学生进行板书,而后教师通过点评板书及展示学生学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解题之前先画图,以助解题:
郑吕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细节,对书写要求严谨,例如:6x1不能写成6·1专门在黑板上写出来,提醒学生;
陈荣风:教师教案中除了点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外,还专门指出了教学疑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知,体现了教师对于学情的熟悉,
李佳玲:及时进行小结,总结清楚,条理清晰。
曾溪:将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放在一起,容量较大,由于内容较多,导致课堂节奏较快,比如例1的解题过程只是通过PPT展示,作为学生解题的模仿对象,如果能够将例 1 的解题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会更好一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用到的知识背景可以让学生写在学案上,以便做题时参考一下。
时间:2023.3.10
地点:八(1)班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特征
主讲:郑如如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郑如如老师在上公开课。
科组老师在认真听课。
评课环节。
李庆福:郑老师讲的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中,主要通过“针对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三种类型展开,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亲身体验和理解“转化”思想,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不但发展了数学思维,而且提高了数学能力。这样,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王咸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郑老师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方式,经历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过程。不但突出了重点,而且突破难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许海平: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中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郑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将课件制作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曾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郑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定时完成课堂检测题,并及时反馈,及时改错。“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旋转、中心对称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郑吕强:这节课郑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例如测量长度、角度来比较边长的关系,角度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行结合思想”,郑老师让学生在例题的选择上由易到难,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用已有知识加以操作说理,归纳得到性质,并加以应用,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为了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陈荣风:郑老师在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不但培养了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题的思路,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
时间:2023.3.15
地点:理科组办公室
课题: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
主讲:郑吕强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科组老师在进行研讨
研讨反馈: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把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此措施:
1、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真正的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变为主动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处理教材。正确使用研究性学习法,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布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程。
2.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从内涵上来说,:
3.教学要有创新
创新教学,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型的教师。不断学习努力做到:
(1)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倾向,不唯书是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2)教学环节创新,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它们主动的探究新知识。学生在积极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把握了知识,又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3)教学方法创新。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我们要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
(4)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最优的教学手段,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最优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制作带有视听效果的课件,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手段的束缚,在传统中求创新。
(5)课堂练习的创新。课堂练习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要有思考价值,要具有开放性。在学生方面,我们要注重通过自己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呵护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火花。其实,在一堂课中,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称得上创新。不管是教还是学,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
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规律。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目的。
时间:2023.3.22
地点:七(2)
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主讲:李佳玲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上课环节。
听课环节。
评课环节。
评课记录:
陈荣风: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专门多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瞬间反射、分析桑兰事例和脊蛙反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一点是我要多多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也在摸索,如何设计活动,提高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猎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许海平:这节课容量大,教师上课的节奏紧凑,总感受有些活动没有剖析、引导、认识到位。在认识反射弧的结构时,只是借助flash重现膝跳反射,学生观看、读图说出反射弧的组成,而没有充分利用这张图能够进一步认识膝跳反射的效应器、神经中枢、感受器的具体位点,造成学生可能认为所有的反射过程都一样。
郑如如:教师注重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如过渡性的提问“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什么”,“这些反射之间有何相同点”,“反射怎么说是如何完成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即能引导学生摸索、比较,又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而个别的提问,我觉得尚需改进。如在描述膝跳反射的现象时,“跳的摆动如何样”,“缩手、瞬间反射是不是和膝跳反射一样有规律”,那个点最好发动学生的力量,通过他们的描述、比较,最后在一起归纳,幸免显现这种问题。“桑兰脊髓受损什么缘故会导致瘫痪”那个点最好补充桑兰脊髓受损后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笼统的“瘫痪”“膝跳反射能否操纵”那个点也需要对“操纵”进行诠释,区分有意识的反应和无意识的反应。另外,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没有回应时,不能同时抛出多个问题。
时间:2023.3.29
地点:八(1)班
课题:人体的营养
主讲:陈荣风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陈荣风老师在上课中。
科组老师在认真听课
课后评课。
评课记录:
李佳玲: 老师把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定位为:1.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3.尝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5.说出合理膳食的概念和意义,尝试设计一份营养较为合理的食谱。重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难点:3、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1、举例说出小肠与其消化吸收功能项适应的结构特点;2、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可看出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分析到位、切合学生实际。
曾溪: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清晰、脉络清楚:1是激趣导入、确认目标;2.展示知识点,学生齐读;3.梳理知识、构建网络,结合考点,学生复习,典例分析;4.典题引导、点拨深化,学生自主完成对应练习,能够分析原因;5.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廖宝: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郑如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法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
李庆福:教学语言独具特色:法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法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许海平:
1、课件开始和中间部分配以美食图片,并点题更能吸取学生兴趣。
2、在讲到食物中所含的这些营养成分后,可以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来谈一谈,加强学生健康教育;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习来源干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科学素质不断养成。
时间:2023.4.17
地点:四(2)班
课题:可能性
主讲:廖宝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廖宝老师在上公开课。
科组老师在听课。
评课环节。
可能性评课活动记录
李庆福: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一,要求通过学习来体验事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本节课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始终有一根“游戏线”在舞动,这根“线”将学生的身心和数学新知牢牢地维系串连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让教学变得自然流畅有滋有味,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亲近好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陈荣风:游戏贯穿整节课,大大激发探究可能性的兴趣。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本课从摸球游戏引入,两个同学谁先摸出黄球谁就赢,结果一个同学总是摸到黄球,而另一个同学总是摸到白球,使同学对纸盒中的球产生疑惑,是不是一个同学的盒子里只有黄球,而另一个只有白球?到怀疑得到证实时,他们的游戏兴趣被迅速激发。为了游戏的公平性,同学们改进了游戏规则:每个同学的盒子里都只能有一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在公平的状态下。让学生猜想游戏结果,增强了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两人游戏的基础上蔡老师安排了人人参与的具有实验性质的摸球游戏,每组同学分工协作,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把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现场汇总,使学生全程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真切感受到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老师还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蓝三组进行跳棋游戏,在决定哪组先开始时,先出现一个不等分的转盘,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必须换成一个等分的转盘来,另外在色子选择上同学们也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认为选择正方体的色子,较合话。课中随机转动的转盘也使学生游戏的积极性倍增、兴趣盎然,对每次游戏结果充满期待。
许海平:寓练习于游戏中,巧妙地处理了教材,使“高效轻负’落到实处。教学要以教材为本,但决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廖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把“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的3道题”用一个玩跳棋的游戏全部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但不觉得枯燥,而且在玩中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较好实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这一教学理念。
李佳玲:游戏重视人人参与、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能力。本课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认真耐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小组中交流。在课堂 展示,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环节:实验操作、记录数据、观察现象、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解释规律等,教师还适引出科学家几千次甚至几万次的实验数据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那种一丝不苟、坚忍不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游戏规则渗透公平、公正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谁先摸出黄球的游戏材料的改进,转转盘决定谁先开始游戏是否公平,长方体、正方体的色子作为游戏工具谁更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向学生渗透公平的意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发生概率的内在联系,初步渗透了公平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节课教学设计以游戏活动贯穿,有效使用了现代技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时间:2023.5.17
地点:理科科组办公室
课题:读书活动: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
主讲:许海平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科组老师在认真学习。
学习内容:
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同一个剧本由不同的演员来演,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一样,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学情的分析和自身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时空中优质高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就必须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的策划。
二、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要设计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再依据教学目标着手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可用的教学媒体、设计简明易看的板书、精选适当的练习、进行教学评价反思设计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者、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资源、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评价反思等。教学设计的书写形式,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还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纯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内容较具体,信息量大,但不会直观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格形式的教学设计比较简洁,能体现教学环节中教、学诸因素的关系。比较常见的教学设计书写方式是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即前端的教材和学情分析等采用文本形式书写,教学过程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
当然,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三、编写教学设计时的注意点
1.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分析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对学习本节课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学生的这些特征必须是真实的,是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使用等发现的,切忌空泛。
2.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切忌空泛和漫无边际。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都要用很多行为动词,而且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是不同的,这些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 “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尤其要注意的是,知识目标类的动词最多,而且不同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是不同知识目标次层的含义,特别要谨慎选用,不能搞混,这也是编写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可以体现一个设计者的功底。现列举部分:
具体用什么动词,要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师可从《教学参考书》或《考试大纲》中借鉴。特别提醒的是: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常用以下句型表达:“能说出⋯⋯” “能分析归纳⋯⋯” 注意不能写成 “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表述方式。如果在教学目标中出现这类描述,这个教学设计就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因为它至少反映设计者没有理解透《课程标准》。
3.教学媒体(或资源、工具)的设计这一环节。教师可选择的媒体和教学资源很多,如多媒体视频音频教学资源、PPT幻灯片、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演示实验、教具、挂图、模型等。其中大多数教师最常用的是PPT幻灯片,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演示文稿(PPT)不可多用,更不能一稿(演示文稿)统到底,否则,教师变成播放员,学生变成观众,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PPT幻灯片最好在解决本节课中的难点、重点知识的教学时才使用,比如展示一些图片或动画等,起到减少学生学习难度的作用。
4.教学过程设计这一环节。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设计水平的环节。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环节中得到体现。一节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好课堂的导入语。教学导入语(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注意课堂中每个环节过渡性语言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自如,让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活而不乱,没有跳跃感。
(2)注意多将课堂留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这里需提醒的是:设计的学生活动不能过细过多,如果有小组活动,一堂课只能有一两个,不能太多;课堂中的思考提问是教学过程设计中最常见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几点:一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解决的,不能提还未学过的知识所涉及的问题,因为这是无效问题;二是不能一堂课提一大堆问题,虽然有的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但所提问题不能太多,正常的提问一般以三五个就足够;三是提问活动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帮助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能一提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回答。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注重教学互动等新理念。
5.板书设计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千万不要忽视板书设计,板书必须有 “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的内容摘要等内容。板书设计要考虑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呈现知识内在联系和总体结构,布局合理且有特色。板书的形式有多种,其中结构式的板书一般优于条目式的板书。
6.教学评价与反思这一环节。这是教学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写教学评价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体内容主要是评价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修改、补充、完善;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等等。比如,本节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等等。写教学评价和反思时应注意:简明扼要、及时记载、不能空洞。
总之,一节好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教师的创作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也最能充分体现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一节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花最少的时间,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时间:2023.5.24
地点:九(2)班
课题:家庭用电
主讲:曾溪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曾老师在上课中。
老师们在听课。
评课记录:
许海平:本节课教师思路顺畅,层层深入,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青春活力和灵动的物理教学思维!
优点:
1.全课讲解流畅,过渡自然。由最简单的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电器开题,不断加入各组成部分,由局部至整体,让学生充分了解电路组成。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重叠部分,如:由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顺势讲解其结构、原理等。
2.设问精当,充分启发学生,互动性强。通过"此人是如何触电呢?"(展示图片)"应该用何方法避免呢?"(脚离地)"双脚离地有些困难,有什么方法呢?"等五个问题成功讲解单手触电,并引入双手触电过程,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3.全课都在细微之处贯彻了安全意识,尤其"测电笔"部分相当精彩。
缺憾:
1.课程内容过于丰富,致使侧重点不明确,特别是电路组成、测电笔使用方面缺少动手练习机会。
2.整体顺序有待商榷:进户线在电路组成部分后段讲解,致使在讲解其余各组成电路时,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电路中"完整电路"的"电源"知识,有多次茫然不知所措,也无判断根据,仅能依据老师暗示猜想,猜想后,也不能得到解释。因此将进户线提前讲解十分重要!
3.触电部分有误导之嫌:由于在单手触电时,未给出清晰的"触电"概念,学生回答时说"有电流通过人体,就会触电",对此,教师未及时予以纠正。
时间:2023.5.31
地点:理科科组办公室
课题:专题学习:学困生转化措施
主讲:许海平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科组老师在认真学习。
学困生转化措施
辅导学困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学习跟不上、经常不做作业、学习成绩提不上去的同学,如果放下了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关心,那么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针对班里的学困生,在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在踏进教室前都要有一个想法:不要生气,要有一双发现每个孩子优点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更要想方设法找到其优点,并对其及时表扬,这是树立他们自信心的首要前提。
2.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困生。
3.对学困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4.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学困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5.辅导及时。
6.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我透过家访、电访、书信、校讯通、飞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7.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具体做法是:
①我在备课时想到学困生,备学困生的转化状况,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②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我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想到学困生,鼓励学困生用心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③布置作业时,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个性学困生甚至能够用课堂听课效率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能够不做。
④我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充分利用午休时间,见缝插针,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
⑤批改作业时,想到学困生,学困生的作业优先批改,当面批改,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忙学困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上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活动,帮忙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时间:2023.6.7
地点:理科科组办公室
课题:读书活动:课堂提问的秩序
主讲:许海平
参加人员:初中理科组成员
科组老师在认真进行读书活动。
课堂提问的程序
一、课堂提问的准备工作
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思考融会地掌握知识,良好的课堂提问,教师要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应充分考虑是否能产生这样一些积极作用:
①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问题;
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
④能激发学生根据教师提问积极思考;
⑤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沿着一条正确思维路线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⑥教师提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能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
⑦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⑧师生之间,沟通思想感情,增进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提问的步骤
课堂提问的程序步骤,要考虑学生心理状况,实际提问过程,一般应注意下列几个步骤:
①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语言要简炼明确,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教师的要求。提问时,要使全班学生都注意所提的问题,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先指定回答者,避免只限于被指定的学生参与提问问题的思考。
②稍停。
提出问题,不要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要稍停片刻,给全体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复杂程度,掌握稍停时间。
③指定回答的学生。
教师要亲切地指定学生针对所提问题,沉着将自己的认识,有系统地表达出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使学生不感到紧张,不拘谨。
三、课堂提问应做到“五优先”
1.先提问,后指名。
教师清楚地叙述完提出的问题后,要观察学生对提问是否明确,然后提问,使全班学生都动脑筋思考,如先指名,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思考,未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先思考,后回答。
提问后要留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时,再指名学生回答,回答的内容、回答的语句不一定框梏于预定的设想,要鼓励学生的创见。
上海市一位优秀教师,其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他在讲“归一问题”这课时,是这样提问的。
师:今天学习应用题( 板书课题 ),请大家先想几个问题,( 出示三本同样的课本 )这三本书有多少页?能算吗?
生:不能算。因为我们不知道一本书有多少页?
师:对!先要知道一本书的页数,才能算出三本书的页数。( 出示一盒火柴 )一盒火柴有80根,大家想一想,老师可以用几天?
生:你要告诉我们一天用几根?
师:不告诉你们能不能算出来?( 生答不能 )
从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本书的页数,一天用几根火柴,都是很重要的条件,没有它就无法计算。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改变条件着手,很自然地引入例题,整节课教是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先讨论,后结论。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尽量不要立刻表态,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表示赞同、表示反对、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方案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顺水推舟”,根据成熟的讨论作出结论。这样做的好处:
①增强民主合作的气氛,增进师生感情;
②让全体同学参与,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③使问题从各种角度得到剖析,使答案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
④培养学生研究的风气、深钻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当然,一些简单的问题,时间紧迫的情况,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
4.先学生,后教师。
就是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轻易打断学生发言,学生稍有停顿,要让学生思考继续回答,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想,必要时才适当引导或暗示。回答有错尽量让学生自己纠正或另外请同学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看法。
5.先激励,后更正。
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即使差生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积极答问的精神。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他对的部分,然后再提醒他今后要注意的不足之处。对优等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当然要鼓励,但也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进他“更上一层楼”,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不能“固步自封”。
四、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的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
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之中,从心理上对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
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甚至还可以提示一下思路,这样促进学生回答,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