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繁花似锦,绿荫如海,携一缕花朵的清香,带一丝绿树的清凉,聚一份帮扶的真情。从教研中出发,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课堂上探索,收获共同成长的快乐。2023年5月24日,长垣市“同课异构、送教下乡”活动在丁栾镇丁栾中心小学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按照“确定课题——同课异构——互动评课——总结反思”四个流程进行。
在送教之前,六年级英语老师确定课题第四单元《Then and now》。 两位老师构思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风格各异,给在场的师生呈现了两节风格迥异的课,彰显了课堂魅力和执教老师的风采。
刘新贺老师通过听读,自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并表演对话,利用反复正音、跟读方式进行补差,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借助图片,表格和参考短语,鼓励学生用语言支架Before……Now……分享自己的成长变化。在具体的话题中对比并灵活运用两种时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节,于英姊老师由一首《Old macdonald has a farm》歌曲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复习。于老师的展示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以训练为主,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应用重点。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任务中主动探索和创造,从而完成该课题的教学任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宋冰洁老师设置寻宝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操作过程认识到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通过亲身体验、交流研讨,使认知得以完善、升华。把解决问题的探究权利充分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亲自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突破难点的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罗文婧老师的课题也是《圆的认识》,罗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借助已有经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圆规自主画圆,并结合自己画圆的过程,简洁地概括出利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步骤。动手操作体现出层次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探讨了圆心与圆的位置,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了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把一个个零散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形成完整的体系。
整节课,在逐层推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概念的精准建构,培养学生提问、操作、讨论、探究、反思等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吴琼老师的课堂上力求让每位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在画圆的过程中,不管是最开始利用各自的工具画圆,还是用毛线画圆,又或者是播放视频感受不同的画圆方法,都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定义、半径、直径以及两者的关系其实都是概念的介绍,在新课改背景下,吴老师让学生先自学了解相关的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经历知识构建的具体过程,加深对圆的理解。
张淑君老师的课题是《两小儿辩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张老师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通过读通古文、疏通文意、感悟道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讲内容。设计中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二年级张艳霞老师的课题是《推荐一部动画片(口语交际)》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自主发现口语交际需要认真倾听、语速适中,接着用句式训练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之后的推荐展示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张老师更是巧妙地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编成了儿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张老师的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观课结束后,各科目老师进行了评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