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班儒家和道家的思辨探究

高新实验903班宣传号2
创建于2023-05-24
阅读 10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道家和儒家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思想体系、哲学观念、价值理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作,学完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对道家和儒家的探究吧!

辩证道家与儒家思想

-陈程睿

       辩证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 儒家的快乐源自于好学、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的快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人若通过学习不断地求取知识,当有心得时于,自然衷心喜悦。远方有人来问学求道,心有所感,故自然悦乐。这是理性的,仁道之心呈现时的之喜乐,并非因感性欲望得到满足而快乐。人们在求学问道的路途中,有许多生命在互相感照,不断有师友相互承托,从而使慧命相续。 

     《庄子》内篇《逍遥游》开宗明义,“逍”是消解的意思,消解我们形躯所受到的限制;“遥”是心灵的放旷自达;“游”是人生的自在自得,心灵上无拘无束、自如自得的境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为什么说庄子在濠梁上游得快乐,便以为鱼儿在濠梁下也游得快乐呢﹖庄子以游鱼之乐为己乐,是感知力之美的欣赏,以天地之大美为人生至乐的泉源。庄子已入物我一体的境界,他在濠梁上所感觉的快乐,正是得之于鱼儿在濠下的悠游自在。鱼和庄子的各得其乐,这是自化;庄子因鱼之乐而乐,因己之乐而推知鱼之乐,这是物化;濠上濠下不分,一片逍遥之乐,这是神化。所以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也’,完全是一种化境的体悟。”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是快乐的呈现。 

      儒家的快乐来自贤者乐道安贫,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人们坚守高洁,启发无欲有志的心灵;发扬人性的仁心善念。道家给了我们无为恬淡、逍遥自在的气象,摒弃形骸对心灵的限制,唤起心灵的直觉与自然相融。

儒家和道家想象的对比

  卢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两段文字均为《庄子.逍遥游》中的片段。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鹏体型庞大,力气惊人。这种生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具有神秘的色彩。它在海水运动时就要飞往南海。即使如此庞大,它也要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去,无法达到真正的“逍遥游”。表现了作者追求绝对自由。在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两棵神树和彭祖。一棵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另一棵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通过想象这些十分长寿的事物,说明小智慧无法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无法理解寿命长的。作者想的事物多是自然产生的,且奇异的事物,表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的本性,就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出自儒家的《礼记》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人们不止敬爱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子女。没有作乱害人,偷盗抢劫的事发生。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君主施行仁政,人们互相关怀。在文中孔子通过想象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和能有一个天下是公共的,选举贤能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在儒家著作中,作者想象的事物多是人为的制度美好的社会,与人的关系较为贴近,以此来向人们和统治者宣传儒家的思想。

       通过《逍遥游》看道家,可以发现道家想象十分丰富,且想象出的事物多是奇特而神秘的,超出人们固有的对事物的认知。如体型巨大的鹏,能活几千年的树和寿命极长的人。且这些事物多为自然产生的,没有人为参与的。这符合道家主张遵循自然的本性,从而达到绝对的自由,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即真正的“逍遥游”。道家的想象贴近于他的思想和主张。而通过《礼记》看儒家,可以发现儒家也善于想象。与道家不同,儒家所想的事物多是人为的。与人相关的事物,并没有道家那样想出奇特的事物,而是想象上古时期,在好的政治制度下,产生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正是统治者行仁政,人们心中有仁爱,才会造就大同社会。总的来看,道家的想象比较奇特,且事物一般是自然造就的。而儒家想象的事物与人和社会有关。

儒家和道家想象对比

闫夏

    一、儒家更理性  ,道家更夸张 

     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的是一幅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画。但它是依据现实所提出的,“男有分,女有归”、“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都是较现实的。而《北冥有鱼》相比于《大道之行也》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放飞自我”。它开头就想象了一条巨大的神鱼,还能化为鸟,六月还会迁徒……种种瑰丽的想象层出不穷。

        二、儒家更贴近现实,道家更贴近自然 

    孔子所想象的“大同社会”,是他同情人民疾苦,将梦想寄托于儒家的思想制度上,让人人皆富足。而《北冥有鱼》中,有海、鱼、旅风、雾气、尘埃、天、地等等,更加贴近自然,都是大自然中的事物。

  三、儒家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道家表达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大道之行也》拿现实世界跟理想的“大同”的对比,折射出了许多现实社会的现象。例如“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同”和“小康”的对比表达了孔子对“大同”社会“而有志焉””的情感,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相反,《北冥有鱼》反映了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大鹏虽大,却还是要乘着六月的风,随着海水运动而南徒。而且在下文中,“斥鴳”对大鹏的嘲笑也是鲜明的对比,他的观点就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儒家以人民为起点,道家以自己为起点 

    

孔子所想的“大同”、“大道”等等,是他结束鲁国的祭祀后发出的感慨。他感叹现在以礼为界造成的现状和夏、商时期君主禅让制所形成的社会繁荣稳定的不同,并且向往那英明、民风淳朴的时代。而庄子“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境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追求自由,无所无求。

从课文《庄子》《礼记》看道家儒家区别

 陈沫蓉

        《北冥有鱼》《在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及《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我从中得出了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儒家注重人与社会交流进步,而道家注重人与内心的和谐自由。

     《 北冥有鱼》中,庄子说:"(大鹏)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鹏从空中住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上仰望一样,告许我们大鹏也像人一样,同样受着外在力量的束缚。别看它体积大,它也要乘风而飞,借用旋风,高处所见,恐怕比人类所见事物更模糊、渺小。庄子意在说明任何事物都要依靠外力,表达他自己想追求内在独立,活得自由自在,而非受制于外部。《濠梁之上》一文也是如此,庄子认为他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万物与我为一。”他认为,用自己的内心,便能和万物联系,既独立,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但《虽有嘉肴》和《濠梁》完全相反,从它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是很注重教育带给人的启迪的。关于道理的感悟,他们不认为能像道家一样"追求内心清静”就能获得。道理是要通过自己主动与外界的交流中"自反"“自强”而获得的。《大道之行》也则和《北冥有鱼》相反,儒家推崇的古代制度,要对社会作出种种要求,才能达到和谐自然的“大同”境界,只有遵循外力赋予的条条框框,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这和《北冥有鱼》庄子的追求"不受制于外部而得到自由"相背。

       总之,道家仰望星空,让想象自由飞翔,儒家脚踏实地,用规矩铺出通向和谐的道路。正是这两种思想的并存和交相辉映,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如此多元和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 10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