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当我坐在“江西省小学语文‘新课标、新理念’系列公益培训活动之‘整本书阅读’”专题培训的线下会场,和数百名与会老师一起跟随徐承芸老师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金句时,不由得默问自己: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你有多久没有静心凝神、专注投入地读书了?真是不敢细想。
为期两天的培训,围绕着“整本书阅读”这一主题,不同类型的优秀课例、经验分享、专家讲座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给线上和线下的老师们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老师们的课例涵盖了小学的三个学段,整本书阅读的三个阶段。每堂课都闪烁着执教老师智慧的光芒。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向桂辛老师执教的《红楼梦》(原著)读前导读课。
这堂课的开篇令人震撼!当屏幕上满满的红学研究者的名字汇聚成大大的“红学”二字时,学生的思维瞬间被点亮,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学者都研究《红楼梦》?为什么不研究其他三大名著?《红楼梦》到底有多难?这样的设计,既凸显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重要地位,又具有浓浓的思辨意味。
在导读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们常常选择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红楼梦》原著的难啃是绕不开的,向老师“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大胆且高明——学生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斗志已被点燃。接下来的课堂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向老师所说:“读出一份含义,增加十分乐趣。”我们无需质疑小学生能不能读《红楼梦》原著。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且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在借助人物图谱帮助学生整理后,向老师将目光聚焦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位主要人物。这一选择与“整本书阅读”的“整”是高度吻合的——《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宝黛钗的三角恋、四大家族的兴衰、阶级斗争、人生哲学……这样一本书,到底抓哪一点才合适呢?我猜,向老师一定是结合小学生的年段特点,深思熟虑后,基于宝黛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主线,抓住了这三个人物。
学者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式,各人眼中,都有自己的一部《红楼梦》。《红楼梦》的课堂指导,老师们多多少少也会留下自己的痕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点的选择上慎之又慎。向老师选择了三个片段,学生读出了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酒色之徒”,这与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文中,宝玉善解人意、天真率性、心地善良的形象大相径庭。学生心中此时一定会打一个问号:这是同一个人吗?而这正是《红楼梦》的特点——塑造人物真实鲜活,是《红楼梦》区别于其他三大名著的地方。向老师的选择堪称典范!
凡是《红楼梦》读者,都会将黛玉和宝钗进行一番比较。在品析钗黛时,向老师抓住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中的典故比较了二人的特点。这一设计效率极高,读懂典故就初步了解了钗黛的不同。这一设计是能体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的,向老师牢牢把握了《红楼梦》的“文学”路标。同时,还教给了学生“比较”“联系判词、诗词……”等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学生阅读原著打下了基础。
向老师执教的《红楼梦》(原著)导读课是针对已经读过青少版《红楼梦》的学生的,是指向更有深度的阅读的。正如徐承芸老师所说:“向老师是专业的,对大家提出了挑战。”我猜想,敢说应战的老师是不多的。
可是,《红楼梦》如此迷人,怎能不推荐给学生?要推荐《红楼梦》,就要和向老师一样,反复读《红楼梦》、读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红楼梦》内容如此丰富,可选择的教学点那么多,这次的培训又干货满满,我们也许能在与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红楼梦》。
浅夏胜春,最是可人,青梅几许,蔷薇满架。愿这个夏天,老师们的花园里都绽开自己的阅读之花!而我,期待我的“红楼”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