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寻旧

施和华松圣律所
创建于2023-05-22
阅读 6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公元1978年至1988年,笔者在原基建工程兵第63支队(1985年改编为武警水电第二总队)服役,见证了江西万安水电站的曲折建设历程。人生如梦,万安一别几十年,多少个静夜魂绕梦牵。今年五一是告别三年疫情的第一个劳动节,我心血来潮,驱车500多公里,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唯一的打卡地便是曾经度过十年青春时光的江西省万安县。

    车过泰和,在韶口互通下了高速,首先要考虑的是下榻何处?我转业后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感觉还是政府招待所之类的宾馆靠谱一点,于是在导航上百度了“万安宾馆”,毕竟这个宾馆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当年省部大领导基本都下榻此处,我曾经在此有幸见过白栋材、万绍芬、钱家铭、陆佑楣等首长。可是,百度了几次,名称和处所均牛头不对马嘴,幸好我还记得东风路的地名,便直接来到了宾馆原址那条优雅僻静的东风路。记得当年宾馆与县政府一墙之隔,斜对面即县人武部。可现在举目望去但见一片瓦砾,不见宾馆或政府踪迹,武装部原址也正在兴建高层住宅楼。无奈停车靠边,找一个老俵询问。他说:我家这个小区的位置就是当年的万安宾馆,那片瓦砾之地便是拆迁不久的县政府原址。当他知道我是639部队(当年63支队的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0639部队,故当地人称之为639部队)的老兵,建议我住到芙蓉假日酒店,说那里条件蛮好,离部队原址很近。

    导航来到“江西芙蓉假日酒店”,感觉很像过去见过的高级机关的招待所,楼层不高,格局不低,建筑大方,错落有致。酒店的位置对于大部分老兵,尤其是机关和原5团、6团的同志应该非常熟悉,这里以前是支队司令部前面的训练场,记得1978年底(或1979年初)63支队成立大会暨授旗仪式就在这个操场举行,当年从兵种总部首长手里接过军旗的便是首任支队长(正师)陈曙光。

(芙蓉假日酒店外景)

   寻旧的第一站理所当然是鸡毛山。1979年6团(当时的番号为基建工程兵第626大队)驻地从赣江左岸蛤蟆渡暂住地搬来此地后,我在这里待了头尾三年,人生几件大事入党提干恋爱结婚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这一带有三个山坡,到底哪个山坡是鸡毛山还是这片区域就叫鸡毛山,本人未曾考证。当年5个连队和团部机关的营房都是依山而建,二连三连在山顶,机关、六连在山腰,一连、五连、团食堂在山脚,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年无论连队宿舍还是机关办公甚至团首长住宅,都是清一色的简易红砖平房。如此条件,部队上下不但毫无怨言,反而感觉心满意足,毕竟比起安徽陈村工地的竹篱笆油毛毡房进步不少。

     如今走近鸡毛山营区,颇有沧海桑田之感。不知是房子变高的缘故,还是后来看惯了丛山峻岭,我感觉山头变矮了,特别是站在一连营房背坡看机关所在的那个山坡,全部被杂草覆盖,间或几株不知名的小树无精打采,仿佛对此处由闹变静生出无限的悲哀。来时我把车子停在两条公路分叉的环岛边,沿着当年出营区往县城的那条坡道逆向步行而上。有个当地老俵向我介绍说,路边那座高大的钢结构厂拆除没有几年,原址上矗立着几幢气派不凡的民居楼房。一路往上,左边三连的驻地都是两三层高的独栋小楼,几乎家家养了犬,这些狗虽然不凶不叫,但一路跟着也怪瘆人的,吓得老伴左躲右闪。右边二连、一连驻地边全部围起了带电网的高墙,令人窒息。经打听,原来当年其余四个连队的驻地变成了万安县看守所和拘留所,其大门朝原一团方向开,进出相对方便。

(鸡毛山原六团营区一角)

     离开鸡毛山,下一站便是合并后的六团驻地。为了不走回头路,我驱车沿着一团、二团驻地慢慢绕行。左边看去,一团、二团傍山而建的所有营房不见踪迹,特别是这两个团的团部大楼均为四层砖混结构,夷为平地着实令人惋惜,真的是青山依旧在,人去楼无踪。公路右边看到万安中学的大门,顿感奇怪,当年坐落在三团附近的万中校址多么平坦开阔,怎么会搬到这个局促狭长的山沟?也许是分校吧,否则万安教育局领导的脑袋便是进了水。沿着一团驻地往电站方向,公路路况比当年还差,路面坑洼不平,工程车络绎不绝,到了电站边才知道正在建设“二线船闸”,路边悬挂的硕大广告牌显示承建单位为中交五局。过了电站,沿着江边柏油公路很快便来到了合并后的六团(十支队)驻地。

(电站右岸正在新建二线船闸)

    此处当年为万安农药厂,1978年水电站复工由部队承建后,万安县政府将厂址划转为原五团驻地,同时将万安水泥厂划转为支队机关,两地仅一河之隔。1982年初,五团被撤销番号,合并到六团,六团机关随之“下山进城”。我所在的政治处为一栋老式平房,一条水泥马路由北向南将团机关一分为二,马路对面一栋二层小楼就是司令部,团长政委等皆在此办公,后勤处则在北面仓库楼上。1985年,63支队划转为武警水电二总队,六团改编为武警水电十支队,后来在南侧新建了司政后联合办公大楼。现在,整个六团驻地移交给万安水电厂,作为职工住宅小区(东区),水泥马路已经黑色化,其他均已面目全非,疑似仅原部队干部宿舍楼和办公楼没有拆除,但外墙换了颜色,成为电厂后勤中心办公处所。

(疑似原十支队家属住宅楼)

     来到此处,我还顺便探访了原63支队招待所旧址“专家楼”。这专家楼建在宝塔山旁边的一个山腰,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援助万安水电站的前苏联专家住所地,故得名。1984年我由六团调入支队(总队)政治部从事新闻工作,接待了数不清的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都在这里安排食宿,每年的培训班和新闻工作会也基本在这里举行。从大门望去,院落基本保持了原貌,西式小楼格局依旧,只是外墙涂了油漆,远不及过去红砖墙的庄重大气。这是我到部队驻地看到的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旧址,只是在山脚下加了一栋四层楼房与原址联通。我揣摩,部队撤离之初,这里可能也是水电厂的招待所,只是后来芙蓉假日酒店建成后弃用了,长期闲置。

(专家楼院落中间的花坛不见了)

     从专家楼下来,一堵颇具地标意义的巨大照墙映入我的眼帘,上书“万安水电站欢迎您”八个大字,下面一排则镌刻着一长串古今名人雕像和生平,但我感觉这些人物(康克清除外)与万安水电站似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有的甚至与万安县都无啥关联。我觉得,如果将为万安水电站开工建设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排列在此,将更加突出水电建设主题,更具饮水思源、不忘初心之教育意义。比如力促水电站复工的万安籍革命家康克清、粉碎四人帮后出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留下“万安电站没建成死不瞑目”遗言将骨灰埋在大坝的省委书记刘俊秀;再比如指挥电站施工的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主任贺毅将军、先后担任总队长和水电指挥部主任的陈方枢将军以及首任支队长陈曙光同志。当然,也要挑选基层施工队伍在各个阶段涌现的代表性英雄模范人物。对此,水电厂领导及宣传干部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回避,不得而知。

    探访部队旧址的最后一站是总队司令部和政治部驻地,这里现在是水电厂职工住宅小区(西区)。我沿着小区转了一圈,试图寻找当年的政治部小楼及其它建筑,一无所获。可以说,整个大院没有保存当年任何一处建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指挥千军万马建设水电的中枢机关。漫步在这个小区,我的突出感觉是环境十分优美。河边绿化带绿树成荫,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笔直的柏油马路通往各个住宅楼房,停车位整齐划一,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看来“全国文明单位”的牌牌名不虚传,在此工作生活的职工及家属幸福指数应该不错。当年,我们有句鼓舞士气的宣传口号,叫做加快电站建设步伐,造福老区人民。依我看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电厂的干部职工和家属。联想我们当年如流水穿梭的一茬茬干部战士,真的是“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转业退伍后许多人却失业、下岗,至今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每想到此,心中酸酸的涩涩的。再联想到整个基建工程兵部队,当年遍布全国各地,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连的矿山、冶金、电力、交通、石油化工、水文地质等领域活跃着几十万指战员(高峰期50万),为如今的雄厚国力立下不朽功勋。当下,很多外国人赞叹中国施工队伍为“基建狂魔”,其实,当年的基建工程兵可以称得上基建狂魔的鼻祖。

(疑似原总队政治部旧址,现为一物业公司办公地)

     赣江春水,奔流不息,小城万安,万民以安。平心而论,三十多年来,万安县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只不过这不是我这次寻旧的主题,留待下次万安之行细细品味吧......

(干净整洁的电厂职工住宅区)
(万安县城老街新貌,但没有人气)
(万安古城墙五云门)

                   施和华写于2023年5月7日

阅读 6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