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习得性无助》
【日期】2023年4月24日
【摘抄】
狗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它描述的是动物(包括人在内)在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它有几个明显的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狗就是在这样连锁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感想】
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在所谓的后进生身上,“习得性无助”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可能并非真的差,只是他们否定了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善待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秀生。其次。我们要给失败的孩子多一些鼓励。另外,还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再就是在教学生活中,不要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即挫败感。最后,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积极地看待挫折。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日期】2023年4月25日
【摘抄】
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不屑地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还不如吃我家里的柠檬呢,那还有点甜味。”然后,转身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伊索寓言》
【感想】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补偿,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也别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也需要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面临难以获得的葡萄时,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从挫折和忧伤中解脱出来,灵活地松动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行为上出现偏差。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情绪ABC理论》
【日期】2023年4月26日
【摘抄】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已经把中国俗语"想得开"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 ABC 理论。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话作为 ABC 理论理念上的起点:"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所谓 ABC , A 指事件( Accident ); B 指信念( Beliefs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这事件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 Consequence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 C 。 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 B 才是引起情绪更直接的原因,即 A → B → C 。
【感想】
在学校中,许多上进心很强的孩子,往往会装牛角尖。他们通常会认为我应该在某一方面表现得优秀。如果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会因此引发不良情绪。这种时候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合理化的开导。告诉他们凡事换个角度思考,最终结果可能大不一样。不要对自己有绝对化的要求。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齐氏效应》
【日期】2023年4月27日
【摘抄】
有些教师喜欢滔滔不绝地讲解教学内容,在备课和教学中投注了大量精力,但其效果却令人伤心:他讲到哪里,学生就忘到哪里。中国传统国画艺术中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布白。即在画面空间上有所空余,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才能形成幽远无穷的意味。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所中止,留有空余,比起满堂灌,学生更易于记忆。因为后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已松弛,而前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则仍在继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识地留下不讲"。这句话真是齐氏效应在教育中的经典诠释!
【感想】
按照我们传统的教育观,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不管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结束。其实,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延迟满足》
【日期】2023年4月28日
【摘抄】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具体来说,这是专职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出自来的自制能力。
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感想】
现在的孩子往往在被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其实满足。家长以为给了孩子莫大的幸福。但实际上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作为教师要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位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目】《马太效应》
【日期】2023年4月29日
【摘抄】
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会伤害所谓"差生"的进步积极性,在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卑的种子,甚至会导致一个孩子一生命运的改变,而且也会极大程度地助长所谓"好生"的自大心理,在学生之间人为地制造等级、差距,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感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心态放平。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好或坏,都应该尊重他们,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书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篇目】《互悦机制》【日期】2023年4月30日【摘抄】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体验到,当自己很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而那个人也真的喜欢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那个人喜欢得更深。这也是"人际吸引律"之中的"对等性吸引律",就是指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除了表现在评价态度上外,还表现在自我暴露的对等和尊重相容的对等上。与此同时,由于双方心理上的接近与相互帮助,成了各自心目中的"自己人",因而也就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事件与心理冲突,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想】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有时候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水平,而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或者老师对他的态度。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喜不喜欢他,或者他喜不喜欢老师。我们在教学生活中要进入一个良性互动之中,即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