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下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促进地理教师在新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及综合实践力,韩彦华教师工作室组织了专题为“珠江三角洲的传统民居研学实践”活动。在蓬江区地理教研员陈焕清老师以及工作室主持人韩彦华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学员们走出校门,来到了美丽的网红城中村——江门市蓬江区环市街道篁庄村,进行乡土地理的专题研学实践活动。
工作室全体成员研学在篁庄
时过初夏正小满,篁庄八景问西东。五月的风,温润而清爽,迎着和煦的阳光,韩彦华教师工作室开启了丰富的地理研学之旅。
工作室学员们认真地聆听区教研员陈焕清老师布置研学任务
此次研学也是为了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的目标,在教师队伍里先行开展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地理素养,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今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开展设计研学路线和精品课程。
篁庄村特色古建筑
今天的研学实践活动主题是《珠三角建筑与民俗文化》,经过简单的集合、研学任务布置后,工作室学员们首先参观了篁庄村的特色古建筑,由蓬江区地理教研员陈焕清老师对古建筑的建设材料、房屋的结构、屋顶形状等与气候的关系,装饰摆设、历史渊源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学员们认真聆听,将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融合在现实情境生活里,研学的思维在实践考察中碰撞生花。
美丽的篁庄村风景画廊
沿路上,篁庄村里一面面崭新的美丽风景墙画,让人赏心悦目。篁庄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沐浴下,环境更美了,水也更清澈了,人居环境的和谐,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文明中不断得到延续发展。虫鸣、鸟叫、花香,学员们研学路上还看到了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桑基鱼塘农业,看着眼前生活的情境,学员们不禁感叹,这不正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最好体现吗?
珠江三角洲典型农业—桑基鱼塘
随后,学员一行再来到篁庄村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一壶好茶”,深入观察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的传统民居。在活动中,老师们不断地针对传统老民居的建设历史、建设材料、房屋布局、装饰等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认真听取民居传承保护人的解说。
特色古建筑“一壶好茶”
一砖一瓦、一屋一檐、一花一竹,我们被“一壶好茶”民居的格局深深地震撼了。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日益更新换貌,却能在城中村里保留着如此传统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可见其价值!工作室的学员们紧密地联系地理知识,对古建筑的房屋屋顶、材料、布局等要素展开研究,发现了较高的地理科研价值。
学员们在认真聆听民居传承保护人解说
学员们在美丽的城中村里见到了具体的传统民居、村景,通过实地勘察积累了户外研学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由地理课堂教学到户外实践的有效链接,既丰富了知识和自身体验,又提升了学科素养与能力,确定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研学主题和地理原创问题。
地理人在路上
一路的研学实践,我们思考着、讨论着、欢快着,心飞翔着!半天的户外研学,全部是步行,体力消耗有点大,但是工作室的学员们却始终把完成研学实践目标放在第一位,不畏炎热困累,始终行走在研学路上。
珠江三角洲的传统建筑特色
研路花开,工作室学员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地理人的目标,用脚丈量着实践之力,这是一次成长之路!
研学实践,地理先行,地理研学是地理教师最好的学科实践,是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在这次活动中,工作室的学员们先行踩线,获取了课程资源的原始材料与综合信息,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讨论如何有效地结合地理教材,设计学生的地理研学主题与活动,完善研学实践线路方案与设计。
珠江三角洲传统民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研学的魅力与特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希望以地理实践力为支撑的研学活动能更好地开展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地理,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的无穷乐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知识,行天下,爱地理,悦生活!”。我们也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努力做好本次研学总结与课程设计,为学生们开发出高品质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与感悟人地关系,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学会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我们一起用镜头记录研学中的点滴之美,让孩子们开启地理大门,走多彩大地,思万物之理!
工作室学员们研学实践大合影
撰写:刘付蓝燕
审稿:韩彦华
编辑:姜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