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经典味 悠悠古诗情

用户8490478
创建于2023-05-21
阅读 2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自古“诗以言志”,在长期的使用和流传中,古诗词中一些语言符号被赋予独特的内涵。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而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这样的符号,就是“文化语码”。古人用一个个语码,传达着内心的情思,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解读这些“文化语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意图。


      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读古诗词中的“文化语码”,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针对此问题开展了“解读文化语码  丰富文化内涵”教学研讨活动,以探索新教材中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方式。

       叶嘉莹先生认为,“文化语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长久使用,浸染了其历史文化背景,能引起同一文化系统内的人固定联想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之一。诗词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文学形式,作者常常将丰沛的情感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解读文化语码是解读鉴赏诗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得到诗词的享受,解读文化语码是一个不错的入口。经由语码,使学生往往能“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朱光潜语),随之,与诗人的心灵“猝然遇合”,深度融入诗人创作诗词时的心境与情感,对诗人的审美趣味与理想有真切的感知与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围绕解读文化语码展开教学呢?我们课题组以《清平乐·村居》开展了课题研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努力构建有效古诗词课堂教学,课题组成员丁小红、杨力、黄明明、孙娟、徐飞、李淑琴在课题组组长邹媛媛的带领下集体备课,共同教研活动如期进行。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包罗万象,从整体的教学设计到具体的细节处理、板书设计、标点符号、普通话音准等等。

 初夏,荷风送香。课题组老师齐聚一堂,围绕“解读文化语码,丰富文化内涵”这一古诗词教学策略开展了古诗词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大家共同观摩了杨力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杨力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教态大方自然、从容,讲解绘声绘色,课堂气氛很和谐。

    课堂开始,杨力老师让学生通过与高鼎的《村居》对比,了解词与诗的不同。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古诗的乐趣。课堂中,杨力老师扣住“溪”字,带着学生品味“溪”的意蕴之特别。要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短短的一首词里,作者用了三次“溪”字?这是用字疣赘吗?激起了学生“于无疑下求疑”的思绪碰撞。列举了历代文人带“溪”的名句,引导学生去读。这些诗词名句,有的为学生所熟知,有的是学生陌生的,这样的读,让学生明白“溪”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文化符号,集中呈现辛弃疾词作中用“溪”字的统计数据及举例,使学生更加深化了“溪”在古诗词中作为美好大自然的象征、祥和宁静生活的语码的认识。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充分体会词人家国情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不知不觉中破译了“溪”的语码,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悄悄传承下去。

课堂展示活动结束后,课题组组长邹媛媛老师带领成员们进行了集体评课活动。首先,杨力老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课,结合自己的授课情况进行了反思交流。

 孙娟老师认为:课堂上杨力老师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划节奏读等,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达到情,以读促悟。

  黄明明老师指出:   杨力老师的课,非常注重“一课一得,得之有方”。杨力老师注重古诗教学的方法,从借助注释,解诗意;抓住景物,品诗境;到透过典故,悟诗情;结合组诗,对比读。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学习和运用方法,每一个环节直接指向学法的指导。

  邹媛媛认为:杨力老师紧紧扣住“溪”这个中国诗词特有的符码,展开教学。用“溪”字的诗句或词句,进行互文印证,不仅强化了“溪”字的文化意象,同时,这样以诗解诗,群诗赏读的方式学,避免了理性的分析,保留了诗词的诗性与文化味。杨力老师又通过换词辨析,以及对“溪”字字源的漫溯,将“溪”字的文化意象逐层上升,学生对“溪”字的文化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水到渠成的状态。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比较阅读,并出示辛弃疾的生平资料,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让两首词在“家国”情怀中得到了统一,于是这样一首乡村的小令,却赋予了一个深厚博大的时代主题。

    最后,邹媛媛老师针对此教研活动做了总结,她认为努力挖掘诗词中的文化语码,巧妙地解读文化语码,将语言文字和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勾连,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将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以贯之的目标与理想。

     

阅读 2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