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丽日学意浓,教师过关树新风,组内联动携手行,研讨交流求共赢。为提高新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于5月19日举行了新教师过关课活动。中心校冯德彬主任带领教研领导小组来吕楼小学对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侯老师在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结合具体的“量”、直尺或数轴等直观、半直观模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经历由常的“量”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数感和量感的互补中初步认识小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后,各位老师针对课的设计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情况进行了交流、研讨。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指导:
1、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参与度高,增强了教学效果。
2、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个课堂中侯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
3、注重课堂习题的反馈,老师随身携带红笔,及时给学生批改。
4、注意数学严谨性,在描述身高时提醒学生带上单位。
5、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孩子的合作交流。
1、重难点不够突出,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小数的读写,对本节的难点小数的含义讲解较少。
2、板书可以稍作调整,运用贴条的方式将小数的概念以及读写法补充在黑板上。
3、小数的读写占时较长,可以采用学习单的方式,并根据学情,如果发现学生出错,再去着重订正。
最后,冯主任就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了如何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挖掘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1、模型思想:应举出大量的例子进行分数与小数的建模,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在理解中抽象,在抽象上建构,逐步对小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充分理解“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2、符号思想:把表示身高的1米3分米用小数表示,得到了1.3米,通过对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3、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数的形成过程,除了课本上的“米尺”模型,也应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模型,如“货币”模型;并且在1米平均分成10份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素材,比如长方形图、线段图,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受小数的意义。
4、强调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把小数的认识放进整个数的知识体系当中,渗透满十进一的“位置记数法”,即增加了十分位、百分位等新位置,是对数位顺序表的扩充,小数的出现解决了分数与整数形式的统一。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相信在吕楼小学这个优秀的大集体里,在学校多元化的培养路径下,新教师能将继承与发扬深耕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步履坚实,走的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