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今天下午的“同课异构”课例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展现了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呈现方式,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碰撞,有效的促进大家思想交流,帮助我们理解新课程标准,促进大家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下午在廊坊市第十七小学为我们授课的是“科学9组”的董全斌老师和国培专家田红宾老师。两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三年级下册第14课《风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
《风的形成》一课共设计了四个活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活动1“感受风”、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活动3“观察风的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
通过两位老师的授课,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交流评价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有所增强。
首先为我们进行课堂展示的是“科学9组”的董全斌老师。
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了课前准备工作。
董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风力发电机”的视频导入新课。
在制作风车环节,董老师未进行风车制作的演示,以避免学生思维固定在老师演示的方法中,让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得到了发挥。董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判断比较准确,通过检验,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成品的制作。
第二节课为我们进行课堂展示的是国培专家田红宾老师。田老师和其他授课老师一样并未提前熟悉学生,根据对学情的判断,临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并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亲手制作了分组实验材料。田老师的教具和板书实用性强,材料来源于生活,且常常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极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的注意力在可控范围,田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利用学生有效注意比较集中的时间先讲风的利弊,注意力涣散之后动手活动起来——制作小风车。先制作可以玩的风车,在以上基础上再制作一个“可以干活”的风车,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完成了各个活动。
田老师从学情把握到教学设计,从实验材料准备到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下午两节课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针对今天的活动,田老师组织学员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引发大家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加深了大家对新课标的理解。
“江平视野阔,风正好扬帆”,相信通过此次培训,我们科学组的每一位学员都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快乐前行!
供稿人:科学四组 周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