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当夏日暖阳与心之向往相碰撞,定能激发“追风去”的热情。2023年5月18日,我们平城区第十四小学一年级17班师生开启了一场郭家窑红色研学活动,抚今追昔缅怀当年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慨叹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临行嘱托🍃
吉林霞老师在临出发前,对我们的同学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同学能在研学中,对所见所闻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启程出发🍃
伴随着和煦的阳光,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着整洁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灿烂的笑容,激动的心情,一路来到了目的地(郭家窑)
带队老师给他们讲述了拒门堡长城的历史和开展长城、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的意义。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徒步走上长城,边走边聆听长城故事和保护长城的意义。
🍃一起去感受历史🍃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一起去动手操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让孩子动手去做莜面美食,感受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莜面是莜麦经过淘洗、晒凉、炒熟,磨制而成的。莜面的吃法很多,有推窝窝、搓个卷、推创渣、搓鱼儿等等。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做了什么。
🍃感受红军艰辛🍃
不足千人的拒门堡村是位于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的一个长城边塞古村落,村民大部分是明代长城守边后裔。红色思想传承及红色基因传承也较为突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雁北弥陀山、马头山地区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村里先后有70多位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还组织了武工队、游击队、民兵大队、担架队、妇救会,在晋北局部战场抗击日寇战争中做出了英勇不屈的重大贡献和牺牲。全村在抗战及其后的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19位英雄烈士、35位伤残军人、3位老红军、两位军级将领、4位导弹专家(其中一位是航天核导弹专家)和170多位海陆空军将士(其中两位参加上甘岭战役、三位参加开国庆典大阅兵、五位参加国庆阅兵、其中一位参加中俄联合演习)。此外,还有博士、硕士40人左右,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七十余人。可以说,拒门堡村红色基因传承脉络清晰,题材广泛,集中传奇,是北方农村最基层的十分难得的红色革命宝贵资源。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种成长!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体验不一样的课程资源!最后,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收获,我们圆满完成了本次研学之旅,留下各种难忘的回忆……
旅有所见,行有所获,这次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美好总如惊鸿一般转瞬即逝,却也如夏花般绚丽多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