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海口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海口教育研究培训院决定举办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海口市在职在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龄2年以上(含2年,教龄截止时间以海南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时间为准),自 2019 年以来未在全市赛课活动中获得相关学段教学评比一等奖者。
现场授课,授课时间为 40分钟。
5 月 16 日上午 8:00-12:00,下午 14:30-17:00,具体安排如下:
海口实验中学高中部博志大讲堂
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 为主题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积极人际关系,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获得身心的协调发展。
周积昀:正高级讲师、特级教师、原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党委书记
林翅:高级教师、原海口市心理健康学科教研员
韩佩良:海口实验中学心理教研组长、海口市心理健康兼职教研员
刘莲:高级教师、海南华侨中学心理专职教师
陈韵君:高级教师、海南中学心理专职教师
上课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 王琬
课题:《边界保卫战》
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是源自于关系”,而人际关系中90%的问题都是边界问题。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复杂,人际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王琬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了一堂“边界保卫战”。王老师在课程中,通过三八线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随后播放小A和他朋友之间发生的事,让学生思考小A与朋友在这段友情中都有什么问题,引出边界感的概念,边界被入侵的表现和类型。在团体工作环节中让每个小组重新演绎小A和朋友间发生的事,帮助小A拯救他的友谊。通过演绎,帮助学生思考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边界。整堂课最终实现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树立清晰正确的人际边界,学会尊重他人边界,守护自我边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上课教师: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 耿雨虹
课题:《不被刻板定义》
本节课通过“听见请起立”作为导入活动,耿老师围绕主题设置情景材料,当学生听见音频中的指定词汇时,男女生需要分别起立。通过活动设置,学生积极参与,借此引出课题《不被性别刻板印象定义》。
正式进入课题后耿老师询问同学们分享日常生活中听见有关性别刻板印象描述时的感受,同学们给出了真实的回应,在引领下觉察到这些回应背后所蕴含的情绪。面对这些情绪,耿老师澄清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同时就性别刻板印象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上带来了哪些困扰,针对这些困扰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方式提出了问题,展开了小组讨论。并按照小组顺序依次进行了展示分享。耿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真实分享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对话,给予反馈和肯定。
课程的最后,用制作赋能宣言风车的方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真实自己,积极面对生活作为结束。
上课教师:海口市第四中学 覃小琼
课题:《莫让“恶语”再伤人》
在日常生活中,恶语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有的人把恶语当成了口头禅,有的人把恶语当作宣泄情绪的工具,有的把恶语当成攻击的武器。高中校园中,学生因恶语影响情绪的咨询案例并不少见,有的学生因为宿舍同学随口爆粗话而烦躁,有的学生因身边人对其负面的评价而难过,甚至有的学生遭受群体恶语的攻击导致心理的创伤。
因此,来自海口市第四中学的覃小琼老师设计了“莫让‘恶语’再伤人”的课程,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热身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于“对话”艺术的兴趣,其次通过“写下生活中的恶语”并挑选其中一句恶语进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识别恶语,感受恶语的危害并探索恶语出现的原因及恶语的真实动机。并探索杜绝或者减少恶语对人心灵伤害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达到引导学生学会不对别人实施语言暴力,并学会如何应对语言暴力的目的。
上课教师:海口市第二中学 吴春蕾
课题:《亲密有界,方能和谐》
吴春蕾老师提出,高一学生主要为15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人际智力形成的敏感期。该时期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距离时可能会模糊边界,出现拯救、讨好、依赖、控制、干涉、侵犯隐私或过度敏感等情况,而对这些问题的困惑皆是走向处理成熟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课程“亲密有界,方能和谐”的设计中,吴老师围绕着“边界”进行了“画出我的舒适圈”、“找找、查查、护护我的边界”、“画出我的边界”的环节设计,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主动分享。整个过程通过用绘画的方式,把守护 “人际边界 ”的行动画出来,加以理论上的讲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界限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轻松感,树立清晰的人际边界意识,以及掌握维护人际界限的方法。
上课教师:上海世外海口附属学校 张馨月
课题:《应对冲突有智慧》
同伴冲突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同伴交往中冲突无处不在。日常咨询中,许多同学在面对同伴间发生矛盾、冲突事件的事情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学生通常选择默默忍受或以牙还牙或绝交,极少有恰当的回应方式。
根据此情况,张老师在热身环节通过视频导入和现场调查的形式,引出人际冲突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冲突双方彼此的期待。其次,通过剧本推理的形式,以视频导入里的情景为剧本故事开端线索,学生上台随机抽选剧本并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体验与讨论合二为一,将“知情行”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换位思考,反思应对,聚焦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赋能海报--为“冲突”中的自己赋能。让同学们在便利贴上写给自己鼓励的话,从冲突中寻找积极的资源与力量为自己赋能,增强和提升应对冲突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上课教师:海口市第一中学 王佳馨
课题:《以抱制暴》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闯入大家的视野,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据此王佳馨老师设计了“以抱制暴”为主题的课程,本节课将聚焦于旁观者的影响,结合“剧本杀”和OH卡,引导学生感受欺凌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表现的旁观者,在角色沉浸中体验、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故事改写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赋能,获得抵制欺凌的勇气。
课程以X的来信作为热身活动素材,即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具有一定悬念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能引出主题。其次王老师介绍“抱力”,让学生初步建立连接,通过学生分享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旁观者的不同表现、心理原因。及其可能对欺凌事件产生的影响。随后在“我们的‘抱力’”环节中,将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不同类型旁观者的角色中体验和思考,通过改写剧本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抱力”,为学生赋能。最后回到写信的主人公X,首尾呼应,讲述X的寓意,倡议学生发挥“抱力”,以“抱”制暴,再次点明主题。整个流程逻辑清晰,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海口实验中学心理教研组长、海口市心理健康兼职教研员韩佩良老师:
在点评中,韩老师肯定了每一位老师的表现,对于每一位老师能够勇敢的挑战和展示自己提出了表扬。同时也提出了各位老师在选题、团体动力设计以及授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如,选题偏题、教师在授课中讲太多、缺少热身活动等。韩老师指出,在课程设计中,要严格遵守团体动力阶段,有章法、有流程的设计课程,层层递进,呈现最真实的表现。其次,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思考之后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给出解决方法,同时在引导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级教师、原海口市心理健康学科教研员林翅老师:
首先,林老师对于各位参赛老师的自我提升精神再次进行了肯定。并提出无论是参赛老师还是听课学习或亦是还未毕业的但要走上一线教师的大学生们,都要不断的苦练和钻研专业技能。要做到课程服务于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提升自我。
其次,林老师利用本次赛课主题“人际关系”,从“关于人际关系的辅导理念”、“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与功能”、“一堂好的心理课的基本要素”、“学生要不要引导”等几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
关于人际关系的辅导理念,老师们要能充分钻研并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明确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冲突、发展任务。同时掌握人本主义的三个核心理念: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心理课堂就是回归真诚的、以生为本的心理课堂。所以在课程的选题上、学生存在问题的真实性以及学生真实的获得方面,心理老师要符合人本主义理念。同时,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和功能和掌握一堂好的心理课的基本要素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一个真实的人际互动的关系,做到设计合理、辅导思路清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等,回归真实的课堂,即:心理课要“求真”。
真诚,是抵达一切的道路。
观众认真学习和课后研讨
文字:孙昌敏
图片:莫妍琪
审核:韩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