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学的美?
对于数学家来说,当他的意志、智慧、激情都专注于这种情趣中心时,由此所激发出来的本质力量极具创造性。
哈代曾有言 :“数学家的模式,就像画家或诗人的模式一样,是充满美感的 ;数学的概念就像画家的颜色或诗人的文字一样,一定会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美感是首要的试金石,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
罗素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这是一种庄重而严格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于我们天性中的脆弱的方面,而是纯净到了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且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中强调,“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
数学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规定,是自然的、艺术的、统一的。
这种隐匿的和谐以某种数学模型投射到我们的大脑之中,使我们能够对自然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了解、认识、描述和解释。
数学模型之美,就是在与它无数次周旋、回望之中萌生于心的情怀。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孩子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我校本着学生多角度、多能力、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归属感、荣誉感,学习过程中的层次感、灵活感、成就感等多方面的培养。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平凡写照,精彩的一瞬间,让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个平凡的艰辛。
在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中,不乏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但这骄人成绩的取得,岂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看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简短的考场上的两个小时,却融入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毅力,凝结了势撼山河的汗水,淘尽了师生情,洋溢着成竹在胸的自信。
小组间的讨论,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我们的数学活动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体会数学的智慧与美。
听课,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
本次数学活动充分挖掘了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并逐步形成敢于实践,敢于良好思维模式,全方位的提高了孩子们的数学知识素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挖掘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势教学力量,让此类活动常规化、系统化,成为数学学科的特长活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减“负”不减“质”,活动促成长。让我们将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创造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生活!
——原本只想收获一缕清风,没想到孩子们送来了整个夏天!这个夏天,有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