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照金山与彩虹并肩,山川葱茏、百年维新,曾回荡在红色圣地延安的上空的《延安颂》,再次激荡在我们心间,新时代延安的崭新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5月17日,参加商城县2023年春季乡科级干部培训班体验式教学的90余名学员,循着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足迹,带着“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力量之源来自哪里”这一时代之问,在革命圣地延安继续开展了追寻之旅。
一块红土地与一群“朝圣”者
追寻红色足迹,我们来到宝塔山。布满岁月痕迹的红色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史,巍巍宝塔山,正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见证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最终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数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巍巍宝塔山是他们的精神坐标,一位青年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打断骨头连着筋,扒掉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那时的延安是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宝塔山是引领革命的灯塔。
步行至山顶,在宝塔的见证下,全体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发出我们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感受与党心心相印的神圣时刻。
大型红色主题演出红秀《延安延安》生动再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让红色文化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剧中青年奋不顾身投身革命,对学员们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激励着当代的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山有去脉,水有流向,土有层纹。延安这本大书一打开,每一页都卷涌着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苍茫春秋。
一把镢头与一段岁月
一把镢头一把枪,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触摸革命老区延安的一段峥嵘岁月。
回望历史,那是一段空前困难的岁月,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存亡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给出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置身于一幕幕军民大生产复原场景中,大家真切感受到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由此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也引起了学员们更深切的理解。
延安炮兵学校是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为国家炮兵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里,延安市宝塔区区委党校曹文莉副教授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以及南泥湾精神》为题,用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为我们深刻讲述了大生产运动带来的深远影响,与南泥湾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带给我们关于道路、精神和力量三个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教育和鼓舞,并认为南泥湾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应该成为人们今天继续持有的品质之一。
一首民歌与一种传承
夜晚,学员们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小惠的《流淌在黄土地的激情》课程上,身心再次被点燃。
马老师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来到陕北地区后,陕北人民和一些优秀的作词作曲家在原有曲调上编写了一系列赞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赋予了历史悠久的陕北民歌崭新的时代意义。从高昂的曲调中学员们了解到了陕北人民性格中的豪爽、坚韧的一面,后来的新编革命歌曲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更是触动了学员们的心弦。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宝塔山高,延河水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从宝塔山到南泥湾,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全体学员们一路追寻、一路感悟,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延安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