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生活中,枝头的叶,园里的花,都是新奇的。那时的课余生活会让现在的孩子们非常羡慕,课外玩得天翻地覆,童趣多多。没有家长的刻意安排,爸、妈也只是在必要时点拨几句,没有多的时间顾及我们。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在孩童的乐趣中汲取了后来生活、工作所需的养料。
我们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又加上停课好长一段时间,校园里就是我们一帮孩子的天堂。我们依秩序排队打乒乓球,谁输了三个或五个球谁就下,一打就是半天。开展打篮球,打“游击”等许多活动。篮球场上,小伙伴们跳跃奔跑,叫喊声震得山响,身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打“游击”时,我们从礼堂的东西、南北门,冲进冲出,为不被对方发现而东躲西藏,同时不断地攻击对方。
在大人们去集中学习的假期里,一切自理的孩子们更是自由自在。我们把教室的长凳子拿出来,将它翻过来四脚朝天,然后坐上去,从十多二十步的阶梯顶端呼呼地往下滑。有时那“车”在半道翻了,人也给滚下来。大家一起快乐地哈哈大笑。
我们发现有几间平房教室屋檐的瓦缝中有很多鸟窝,麻雀频繁地从里面飞进飞出,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小麻雀。孩童的兴奋换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决定。掏鸟窝取鸟蛋。于是,不考虑有无危险,顺着教室旁坎上一棵斜着伸向房盖的树爬上房去,在一阵瓦片的啪啪声中,( 胆大包天,损坏公物 ) 颤颤巍巍地摇晃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变走为爬,把手伸向靠近屋檐的鸟窝。“忽”的一声,一只麻雀从窝里飞出,吓得赶紧缩回手。不多一会儿,小孩子们的手上都会拿着一个鸟窝慢慢地从树上滑下来。一天,我发现取下的窝里那只还是光肉团的小麻雀死去了,忽然想到它好可怜。我找来一个火柴盒,把它装上,在屋子背后的坎上掏一个小坑,把它埋掉。从此不再掏鸟窝。
少年时的文娱生活没有现在这样多姿多彩,能有收音机的人家都让人羡慕。学校里每月晚上有一、两场露天电影。喜欢看电影的我们,还常常到其他地方去看电影。那些电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隔壁娜娜的四姨有时会来看看她们家几个孩子,并住一晚上。四姨喜欢讲故事。我们就会缠着她讲已经讲过多次的《孟丽君》、《天仙配》......四姨讲故事那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神情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
尽管也有心事,但必定是小孩子,童真随时会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
舒老师的爱人在南方边境,她是军属。一次,在舒老师的寝室里,她轻轻地哼唱着一首优美的曲子。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忍不住问是什么歌这么好听,她把右手食指竖起来放在嘴前,轻轻地嘘了一声说:“小声点,这歌的名字叫《我的祖国》,现在不准唱,说是黄歌。其实就是第二段中有‘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我请求她轻轻地唱给我听一下,唱到第三段时,她说算了吧,别人听见了不好。从此我记住了这首好听的歌。
放琴那间办公室的琴声和歌声时时吸引着我。听到声音,我知道那些喜欢音乐的老师们在下班后的这会儿忙完没事了,就进去看她们弹琴唱歌,并向她们请教,有时也和她们一起唱。那跳跃的音符、优美的旋律,撞击着我的心扉,迫不及待等她们说:“我有事,你慢慢弹。”然后尽情地跳动着手指弹奏琴键,放开嗓子唱起来。这样的练习,使我后来对琴键熟练到晚上停电没灯也一样可以边弹边唱,这样的时光很是感到欢乐!
办公室的报夹和办公桌,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各种杂志和报纸。《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人民画报》、《电影画报》......是我最喜欢看的,偶尔也看看其他报刊杂志。从上面我了解到很多的知识和消息。
十二岁那一年,我开始喜欢看长篇小说。记得最清楚的是看第一部长篇小说《晋阳秋》的情景。因为那时很多书都被称之为“毒草”受到批判,禁止流传,这本书不知是从谁那儿悄悄传递到我手中的。从早上吃过早饭后,书中的故事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一页一页的痴痴地往下看去,我被书中的主人公郭松在太原地区组织、发动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和他与蓝容的爱情吸引,(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是一种美好的事)除了家人叫吃饭以外,坐累了就躺着,变换姿势继续看,直看到天黑,一天把它看完。然后还沉浸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中。
我迷上了看书。除了在伙伴们那儿到处借书看外,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可以饱览图书的地方,那就是办公室里的几个没上锁的大书柜里的书籍。可是不能去借的,怎么办?那些书常常使我在窗外驻足。一天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外,看到两扇分别为四格玻璃的窗门最下面有一格已经没有了玻璃。窗户是从里钉死了的。天赐良机,有办法了。我看看四下无人,就试着从下面的窗格里钻进去,小小的我刚好从那格子里进得去。从此,在无人的时候,我就钻进去躲在里面看书,然后打开门上的暗锁出来。再后来,就想办法在事务老师那儿耍赖,要来钥匙。这儿使我感到快乐,这儿成了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我饱览了大量的书籍。认识了作家曲波、杨沫、巴金、丁玲、冰心、孙犁......和许多书籍中的人物,如林道静、卢嘉川、少剑波、江竹筠、小萝卜头、保尔柯察金.....他们的故事牢牢地占据着我的心灵。
中学毕业,还是少年的我依旧喜欢唱歌,阅读和偶尔写东西。少年思想的懵懂变得清晰起来。想着去当文艺兵,那是不可能的;想着当医生,那也是不可能的。爷爷辈以上中医世家的我,在父辈这儿跨不过那道鸿沟,想这样想那样,都是不现实的。
少年的静秋,把心中的哀愁放在歌里唱出来;少年的静秋,把苦闷放进笔端泻出来;少年的静秋,变得文静起来。
少年时的兴趣爱好在后来的工作中恰好有用,少年时学的知识终身有用。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往事如风,一切都过去了。有趣也好,坎坷也罢,它是人生路上的一种经历!如今的我,幸福快乐着!
静秋
写于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