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周巧红名师工作室”于佛尔湖秋庄小学开展“送教送培”活动。

邵帅
创建于2023-05-16
阅读 25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基本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大周镇“周巧红名师工作室”特地准备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新课——“植树活动”,群贤毕至,少长贤集,通过大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切实发挥校际教研的合力作用,创造相互开放、发展的教研环境,实现教学教研工作的新跨越。

       为我们带来这节精彩的数学课的,是来自“周巧红名师工作室”柳絮才高的杨雯老师,通过杨雯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的体现,以及缜密合理的与学生沟通的语言上,足以见得其用心良苦,以及形成这节课背后的精雕细刻的水磨功夫。

        在这节“植树问题”的新授课里,杨雯老师辅以学习任务单展开本节课,把小路植树问题抽象成具体的线段图,帮助学生不同的植树条件下,小树的空间方位与小路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构成、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植树问题”的多种情况,来创造冲突式核心问题,依据不同的植树规则,如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一端植一端不植,引导学生推理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简单的类比和归纳进行进一步总结、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感受建模的过程,逐步养成重论据,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造互动式核心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生生合作探究,小组互动互助,来补全个人数学建模的边角,从而对课堂核心问题进行分层递进。

       学习如登山,一鼓作气,沿途的风景也会越来越好,通过用大家合力探究建立的数学模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来有意识的用数学概念及数学模型予以解释,增强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琴剑前时为我来,志同道合味悠哉。我等齐聚一堂,交换听课学习心得。第一位发言的便是今天的主讲人:杨雯老师。

       杨雯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化难为易,渗透数学思想。

       为了探究的方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简单的数据“在10米长的小路一旁每隔5米载一棵树”探究规律,再应用探究出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有效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数形结合,促进方法渗透。

       借助线段图、教具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梯子,有了这根梯子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种一种或画一画,这样就使数学的思法得到渗透。

        三、小组合作,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不能相结合,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地展示与合理地利用。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分析,大胆猜测,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生与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补充,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给出棵数求间隔数需要应用到逆运算的知识,部分学生有关知识基础较差,导致无从下手,解题较为吃力。

        2、一堂课上下来,像“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无效问题太多,教学语言、教学习惯不够简练。因此,在今后备课时,应精心设计问题。。”

        接下来便是今天送教送培第二个“重头戏,”由“周巧红名师工作室”成员带来的主题式评课。一次高效的听评课,是带着一定观察角度来切入课堂的。作为课堂观察员,第一个分享的,便是由邵帅老师带来的两个评课主题。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核心素养及目标达成情况。

       邵帅老师:“本节课植树问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前提下做到了多元搜索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把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拓宽课堂容量,丰富学生视野,给课堂以颜色。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创建记忆链接,思维导图的运用优化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通过有效的蒙层遮罩,分层递进的展示数学信息,抓住学生思维和目光,将所学所想进行一一对应。开展高效课堂活动,以具备极强互动性的课堂活动,打破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固有形式,避免师问生答的狭窄导向,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核心素养及目标达成情况上,分别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通过计算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下路平均分成的段数,与树将小路分隔而成的间隔数的实际关系,是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将一条十米长的小路,以一条十厘米长的线段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受,通过植树问题,依据植树的规则变化培养学生的 数学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通过简单的归纳类比,进一步总结出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养成重论据,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

       第二位做主题式评课发言的是岳娇娣老师,评课的角度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度和深度。

       岳娇娣老师:“在本节课中,杨雯老师共进行了三次自主学习,两次同桌交流学习,两次小组讨论学习。在学习新知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猜测可以种几棵树,再动手画图分析,自主尝试学习。这样的自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强,参与度高,能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并有所创新。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同伴的力量,更加丰富自己的答案,也让学生有更好的总结,锻炼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整理意识。在探究学习中,注重对本节植树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建立了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效果。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试错中,对植树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位做主题式评课发言的是由冀丽云老师,评课的角度是教学重点、数学本质的把握和课堂评价三个方面。

       冀丽云老师:“植树问题,这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不同情况指数,时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杨老师从课堂开始到结束,一直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掌握,再到运用。本节课主要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间隔”与“树”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突出一一对应思想。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数据整理验证,达到建模的目的。让学生在通过动手画图中感知树形结合的思想,帮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问题。杨老师的课堂中评价方式多元化,有掌声、竖拇指、送红心、激励性语言等方式。在杨老师的鼓励下,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并大胆的尝试、猜测、动手、验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工作室主持人周巧红老师,针对工作室带领全镇老师开展的“主题式评课”的做法为大家进行了总结分享。

       周巧红老师:“教研活动的根基就在课堂,每次活动都是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为大家搭建起教研的平台,通过这种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工作,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作为听课老师,其实就是课堂观察员,听课之前,每人都确定了自己要观察的主题,根据主题内容自己首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更加科学、专业的视觉角给做课老师一些客观的评价和精准的建议。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百般努力,都是为了我党的教育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奋进登阶,孟浩亮主任的发言为本次送教送培活动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孟浩亮主任总结并着重点出课堂预设的五大核心问题:一是创设性启发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完成的学习过程,二是互动式核心问题,学生合作交流,融汇彼此之间的力量探究解决进阶核心问题,三是递进式核心问题,通过逐渐提升核心问题的难度,老师不断地引导追问,促使学生进行思维风暴,四是制造冲突式核心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策略多样性的问题矛盾,五是制造可视化核心问题,将知识具象化可视化,以实物表达几何图形,培养学生养成符号意识。以及周老师分享的三点,让学生体面的坐下、课堂面带微笑,不拖堂。

       一节课的安排,从新知预授到课堂练习进行一个合理的安排,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符合小学生思维集中覆盖的科学规律,高效规划课堂容量。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要有梯度,课堂练习的选择依据课本为主,练习的难度应有梯度,一级难度是,练习的选择应该与课堂例题一致,学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二级难度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突破,题型要进行突破,思维要拓宽,三级难度主要体验在思考题型上,综合所学,进行一个全知识面覆盖的练习,把以往所学与今天的知识相融合。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在探寻教育真谛的路上,我们永远齐头并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邵   帅

审核:周巧红

阅读 25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