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教研之盛——桓台县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第102期齐鲁科学大讲堂活动纪实

创建于2023-05-16 阅读1831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齐鲁大地上我们共同见证了大自然的更迭,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最浪漫不过仰观宇宙之宏大。今天我们齐聚云端,在这里有一场地球与宇宙领域里的约定,2023年5月16日上午8时,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02期青岛专场如期而至。

  本次活动包含三个环节,课例展示、专家评课、颜世萍老师总结。

一、课例展示


      第一节是周卫老师带来的《看月相》。周老师通过出示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对月亮图片的观察,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在教学环节,设置“画月相”、“找月相”、“看月相”和“制定观察月相计划”四个环节。在“画月相”环节,让学生观察月亮出现的时间,初步感知月相的概念,通过画一画记忆中的月亮这一活动,将月相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找月相”环节,学生在小组内根据所画月亮形状进行分类对比,进一步清晰月相的概念,层层递进。在“看月相”环节,借助月相盒认识月相。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月相。

      周老师还指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两点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布置观察月亮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固定观察周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更深刻的体会月相的变化规律。二是学生从认识的角度了解到描阴影法、剪贴法和拍照记录法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如果就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具体探究操作,对后期学生观察月相变化会有更好的作用。


       第二节课是孙达勋老师执教的《月球》。孙老师展示语文学科中对月亮描述,利用古诗词朗诵、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科学学科中月球知识探索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与月球宏观的关系;再通过画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他们的距离、大小、轨迹、方向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生在探索中学到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通过体量对比、距离感知和绕转关系让学生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接着展示我国“探月工程”,了解月表状况、地貌成因、探月工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月球的模型结构,养成归纳整理的科学学习方法。


       第三节课是由陈志刚老师执教的《太阳的光与热》,陈老师从图片导入、方案探究、应用作业三方面进行了设计。

      在导入环节由一年级的美术课内容引入太阳,课中利用后羿射日的传说,把书本知识和传统神话故事巧妙结合,将学生关注点转移到太阳热量的探究。在方案探究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太阳能够发光、太阳能够发热、太阳的光和热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光和热体验活动,对比发现太阳能发光、发热,初步学习用对比思想探究,总结科学结论。整节课内容丰富易懂,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这节课陈老师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形式,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学生们了解到太阳辐射热量、发光对地球的生命世界有广泛的影响。陈老师从正反两方面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利用好太阳给予我们的能量做了详细介绍。通过日常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作联结,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激发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养成正确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二、专家评课

  刘烨老师点评《看月相》、《月球》和《太阳的光与热》这三节课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三节课中应凸显领域特色的教学方式,刘老师从大概念、体验式教学、基于已有认知、模型结构、多媒体资源整合和彰显育人价值六个方面,结合今天的三节课的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做了具体的分析。

三、颜老师总结

  颜老师首先就执教的三节课在2017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的内容要求做了详细讲解,然后对三位老师的课总结优点,提出不足,体现了科学与严谨。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是我们要有扎实的科学学科知识,规范严谨的课堂语言和科学完善的课堂环节,通过这次教研让我们收获丰富。

四、活动掠影
五、学习笔记
六、学习心得

  在活动中历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成长,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教研的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



图文供稿:桓台县索镇耿桥小学科学教学团队

策划审核:桓台县教研室

阅读 18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