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的追求究竟落实在哪里? “课堂”应该是最合适的落实。那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又从何而来?课堂观察就是其中重要手段,它追求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它转变了以往听课的理念,由对讲课人挑剔到对听课人指导服务。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而在这次听课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课堂观察与日常的听课评课不同, 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深入课堂的观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何收集资料、信息,观察哪些行为等。观察者需要在分析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框架,不在理解课堂行为的基础上展开观察。一般可用的方法有实时观察、录像等,还包括以时间为标识,有选择地进行课堂实录。常用的课堂观察技术,包括很多,如座位表技术,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课堂提问检核表,课堂小伙监测表等等。
对上图量表可以分析 如下。优点:1、对于提问基本上能及时评价,并且评价的方式多样,有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2、问题的设置有梯度,有些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理解能回答,有些需要交流讨论才能回答。
3、对有些回答教师能作思路上的引领,让学生提出质疑,从而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缺点:1、问题设置太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甚至提供的材料无法很好的理解,从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复述太多,影响课堂的效率。
3、表格只有定量的分析,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问,看不出学生的参与的兴趣。
上面两则故事来自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著作中的例子。两个故事中,同样是“看到”,那么,这两个“看到”是否有不同之处呢?第一个故事中,“我”作为一个路人,“看到一个小孩在街上跳绳”,引起“我”的回忆,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跳绳的感觉,这是观察者自己的体验,跳绳小孩的体验吗?“我”能知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仅凭一个场景,我们无法知晓她的内心。第二个故事中,老师比较了解学生,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跳绳,老师更加重视了细节部分,注意到了她的情绪,所以不仅看到了丹妮跳绳时的紧张,还感受到了小姑娘所承受的压力, “与其说她在跳绳,还不如说她在艰难地前进”。这时,老师“看到”了小姑娘跳绳时的体验。
这是课堂观察的理论依据之一,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漫游者身后的理论基础,教育现象学是我们常见的理论依托。
“教学无涯,教无止尽”。通过阅读《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一书,汲取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