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外出学习,助推成长——锦绣小学赴南京学习篇

创建于2023-05-15 阅读228

  南京—古老的六朝古都,氤氲的江南秀气,感受历史的朝代更迭,品味教学的现代与经典。

    非常有幸来到南京金陵中学参加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当推开大门的那一刻,就像是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步入知识的殿堂,这是一场齐聚数学大师的数学盛宴。

  第一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新时代的好课标准》。

  李政涛老师的讲座娓娓道来、句句重点,强调六个字:实,放,清,细,深,融。李老师表示,教育应该适合教师的个性,拥有自己的风格,不要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应注意将自己独特的思考融入教学。

  接下来是贲老师和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携手走进课堂,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复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通过上讲台完成练习,学生之间进行了对彼此学习成果的第一次检验,用最简单的用手比划分别巩固了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在求面积时,贲老师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公式,特别强调单位面积的转换。

  贲老师注重课堂上的发言质量,给学生均等的发言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方法,在减去部分的周长时用多种方法验算,一一分类比较异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张齐华老师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拆分成小单位,通过责任分工制凝聚思考,集思广益。

   

  张老师调动课堂,从一遍遍的提问中巩固知识,甄别“北偏东三十度”和“东北三十度”,点和线的区别,最终获得从面到线到点不断精确的位置确认方法。

  课堂开始,沉浸在舒缓的音乐中,陈玲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3/4,并说说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用图画表示3/4,从图形到线段首先理解整体和分部的意义。

  陈老师用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到“单位一”不仅是数理的单位,还是一个相较的概念,是多份得以均分的基础。经过两轮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地“创造”自己脑海中的分数。在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后,学生尝试用分数单位表示分数,给分数下定义,走上讲台将分数拖到数轴上以比较大小,获得关于分数大小的认识。

  什么是线段?朱国荣老师通过小狗找骨头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从点到线初步了解构成三角形的要素。

  用线段连接两点,在纸上随意表现出一个三角形后,学生说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构成定律,朱老师不满足于直接得出的答案,变换a+b>c为a+c>b和b+c>a,让学生验证由基本事实得出的三边关系的结论,在脑海中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转化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俞正强老师《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说出认识哪些不同的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察,例举生活中各种东西的面。

     俞老师抛出颇具哲理的问题:“先有面还是先有图形?”,让学生注意到面始终长在物体上,又从这个结论出发产生质疑,思考面能否脱离物体。

  在认识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在回答小问题时自然而然注意到面积等于面的大小,面积之间的比较和面所依附的事物属性无关。不间断的互动让课堂氛围始终保持活跃,俞老师把学生们带入生活语境中,抛开公式运算,重新巩固面积最简单而基本的概念。

  徐长青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从简单的口算出发,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活跃学习的状态。徐老师给出一个图形面积的小例题,让学生们自行发问,探寻不同面积的测算方法,将加法和乘法结合起来进行运算。学生们观察算式,比较不同算法的特点,通过凑整简化运算步骤。

  徐老师紧扣重点,讲解(a+b)*c=a*c+b*c公式时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相通性。徐老师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让学生们模拟运用数学知识的场景,使算式的a、b、c对应到具体人的握手次数,学生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运用公式,突显算式最重要的“公平”问题。

  顾亚龙老师的《确定位置》结合五一假期旅游经历,带领学生们先将位置带入生活观察。行和列的概念通过小组交流,轮流发言的形式得以初步理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字表示方位,加深对“原点”的印象。

  顾老师在教学时注重思维和实践培养的同步性,不断让学生听、说、读、练,按照方位词—点—线—面的顺序让学生有关联地学。

    整节课特别强调学习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用自然数表示位置,关联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的知识基础。学生在课堂中提出大量问题,自主梳理,带着兴趣有结构有条理地学,掌握了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大胆求新。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切身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的教育视野得到了拓展、教育理念受到了冲击、教研能力获得了提升,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并充满干劲儿。

阅读 2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