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婺源 作者 晁卫红

hxf
创建于2023-05-15
阅读 95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一直心向往之。5年前的国庆节曾和兄姐们游玩过一次,留下美好回味。今年5月13日借开学术会议之名重游婺源。会议安排住在婺源五星级开元酒店,晚上和几个同行游“婺女公园”,夜景美轮美奂,初夏凉风习习,太惬意了。第二天正好是“母亲节”,早上被小鸟叫醒了,漫步在酒店周围山水之间,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品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大早就收到许多节日祝福,我也要自己给自己过个美好的母亲节,慢悠悠地吃着丰盛的早餐,上午参观李坑和江湾。看千年古村,品人文景观。

       

       江西婺源县秋口镇的李坑村,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戊年(公元1010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70%都姓李,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全村共计120户,固定人口700余人,耕地面积200余亩,林地面积1500亩。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村落,历代人才辈出,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的武状元李知诚。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上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  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景象。在李坑村的村口,一棵古老的樟树守护着千年的古村落,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依然枝繁叶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传说“樟树底下走一走,可以活到九十九,樟树上摸一摸,可以活到一百多”,美好的愿望,我也绕着樟树走一走,摸一摸,万一愿望实现了呢。

      村里人家大都种植樟树,樟树有祛蚊祛病消灾之功,相传家里生了女孩,就在门前种棵樟树,待出嫁时就了砍樟树做樟木箱陪嫁,如果樟树还在说明女儿还没出嫁。不由得想起我们那一辈人出嫁都要带一个樟木箱子,三中父母房子里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樟木箱呢。家里人丁兴旺与否就看树长得好不好,树养人,水养财。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把古老的李坑村分为两边,这里是一个文风昌盛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村子里出过18个进士,南宋时期还出过一名状元,叫做李知诚,如今的李坑村,还可以看到状元李知诚的故居,村子里还出过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32人,沿着潺潺流淌的小河慢慢前行,李坑村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做通济桥,建于什么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了,不过这座b石拱桥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徽派建筑的极简风格,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让人觉得舒适安静。

      参观了清初儒商李瑞财故居,故居面积并不大,也没有人们想象中徽商住宅的奢华气息,不过气质高雅、木雕精致。因为有钱财,故居里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大堂有一口天井,可聚水聚财采光,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艺术的画廊。

      来到江湾镇,相传古代名人萧何后代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为避战祸,后改称江湾。现有1000户,约有4000人口,70%都姓江。自宋至清,江湾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选入《四库全书》江湾镇是一座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中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湾景区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点,让游客体会旧时手工艺匠人的传统技艺,观赏徽剧、婺源民歌等传统剧目,具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江湾常年云雾缭,又称云湾。江湾有很大的梨园,家家种梨,人人得利。看到江泽民题词的“江湾中心小学”,也是重点小学,是1924年江知源创办。“三省堂”很醒目,“吾当一日而三醒”,可见古人自律。许多大户人家都用银杏木和樟木,可祛蚊防蚊防尘。第一次看到墙角削去三分,很惊奇,原来是古人的“温良恭俭让”思想,邻里礼让三分,和睦相处。想想我们现在人又何不应该这样呢,所谓“家和万事兴”千古不变真理!

      

      站在5年前五兄妹留影的“江湾”牌坊下再留影,感慨万千,以前是“十全十美”,现在再也回不去了,生活就是这样留有遗憾,华哥说得好:“人生是一辆永不回头的单程列车,重要的珍惜现在。单程列车人会逐渐减少,不忘本心,做好自己,我们兄弟姐妹都要争取最后一个下车”。是啊,世事难料,好好珍惜当下,好好爱自己,努力护佑家人,未来交给未来吧!

      

阅读 9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