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自奋蹄。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引导孩子们深入地了解汉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5月15日,双语部小学张婷老师在录播教室开展了《“贝”的故事》“名师打磨课”展示活动。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每个汉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汉字“贝”,同样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从初具形态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再到后来风格多变、形态各异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贝”字几经演变,每个时期都彰显着不同的中华魅力。
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老师引导孩子们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兴趣识字,让识字课堂从学习字转向总结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课上,张老师注重小组合作与探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孩子们借助字典注释,查找同偏旁汉字共同点,总结词义。通过“贝”字旁生字的学习,老师拓展了“山字旁”“斜玉旁”等偏旁,引导学生总结汉字“形旁表意”的特征。
本次“名师打磨课”活动,张老师在前两次磨课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课程内容,创设小组合作环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她立足识字单元的要求,聚焦音形义的联系;立足学段要求,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提升思维力度;立足学生主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张老师课堂活动的设置、合作性学习的意识也给了现场听课老师很多启发。
传古代仓颉观天地而造汉字,象形取意,连缀成文,诗化意象。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宝藏,一笔一划、一形一韵,都值得我们赞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双语小学低段语文组借助此次“名师打磨课”一次次重构新课,不断跟进教育理念,让课堂浸润在汉字之美中。课下,老师们趁热打铁开展了组内评课活动,老师们畅所欲言,给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