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学高二5班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五月初夏,阳光不燥,14日上午,我班21位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汇聚到南通地标建筑钟楼广场,开始了今天的寺街探访之旅。
本次探访之旅有幸请到了寺街原住民,75岁高龄老人吴更生爷爷给大家做讲解。
第一站便是钟楼和谯楼。吴爷爷给大家讲述了钟楼谯楼的历史由来。
钟楼于民国修建,矗立在广场中心,欧式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景色壮观。钟楼后方是谯楼,青砖灰瓦,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数次重建修缮。钟楼和谯楼一西一中、一高一低、一前一后的创造性设计,彰显出南通“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张謇老先生亲自题写的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和钟楼谯楼一起见证着南通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走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重要转折,也揭开了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序章。
大家跟随吴爷爷的脚步,穿过谯楼,首先来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了解了南通的教育历史。柳家巷15号是“通州女子师范”旧址。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和他的哥哥、同为实业家的张詧等,捐资购买柳家巷陈氏老宅,共同创办了这所学校,为近代女子教育进步做出了贡献。
寺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这里除了普通百姓的老屋,还有很多文人故居。走进寺街里有名人故居,每座故居都有一串故事。革命先烈、文艺奇才史白故居,乾隆年代状元、礼部尚书胡长龄状元府,当代著名画家范曾祖宅“范当世帮居”。
这里先后培养出一位状元、一位榜眼、十八位进士、二十四位院士;寺街是南通的教育根脉,这里有紫琅书院、南通实小、南通中学等多所名校。
参观乡贤文化馆
寺街,更记载着当年南通的革命足迹。
我们跟随吴爷爷的脚步走进“红十四军秘密联络点”,看着门厅两侧墙上的标语,听着吴爷爷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英勇牺牲,才换来和平富强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小巷的名字很有年代感,柳家巷、胡家园、侯家巷、育婴堂巷、三衙墩巷、三人巷,大巷、小巷、喜市……
寺街的建筑是清一色的黛瓦白墙青色石板路。寺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有故事,寺街中的每条巷子的得名由来都是有典故的,从寺街中也走出了许多的文人、学者、革命家、科学家、演员等,这些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大多得到保存。寺街,狭长的街巷,长方石铺就的路面,斑驳的墙面,一座座留着历史痕迹的院门,无不诉说着寺街的历史沧桑,令人肃然起敬。
寺街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里面新建的党性教育基地。
其实我们竟很少知道,在南通市中心繁华的南大街商业圈旁有一片白墙黛瓦也斑驳,雕梁画栋也洇蚀的古建筑群落,它有一个古朴的名字“寺街”。寺街隐藏在车水马龙之后,这里没有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时尚喧嚣,有的只是一条条长短宽窄的古街老巷。而今的寺街除了很少的居民和小店面,基本空关。穿行在寺街的街巷,它所积淀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家园氛围足以让人宁静。寺街现在已经被列入了南通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了保护。寺街是南通唯一的老街,也是南通人的向往和骄傲。
寺街里的通中元素。谯楼北门出来就是百年通中。
一个多小时的探访之旅很快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寺街之旅,让我们对南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更加自豪;了解寺街的历史,懂得了美好南通,都有我们祖辈的努力和付出。同时,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将南通文化和南通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本次寻访之旅的小记者,杨乐骁同学,成绩优异。
★特别感谢
本次活动的“导游”吴更生老人家。
吴爷爷是寺街文化传承人,热心志愿者,对寺街历史颇有研究,是南通广播电视台《寺街》六集纪录片的顾问。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吴更生从小在寺街中长大,对于这里的每一间屋子、每一条巷子,都非常熟悉。几十年来,吴爷爷一直都致力于对寺街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寺街的名人典故如数家珍,是名副其实的“寺街通”。正是有着像吴爷爷这样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志愿者无私的奉献,才有了我们青少年学习了解南通历史文化的平台,向吴更生爷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