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炎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预防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密切接触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临床上以手、脚和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什么是幼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多发于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
疹子具有四不像: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水痘。且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
发热:轻型的表现为急性发病,往往伴随着高烧。在出现口腔疱疹的同时或者是出现疱疹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发烧了。
咽喉部疱疹:其最特征性的表现为是咽喉部检查发现充血和黄色/灰白色丘疱疹性病损。口腔疱疹最常见的部位是腭舌弓、软腭,悬雍垂以及扁桃体,少部分在舌头、峡黏膜、硬腭也会出现,但不累及牙龈。
手足口的传播途径
口(食物、饮水等)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和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
二、如何预防
因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4.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准备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出疹期间,尤其在口腔内水疱破溃成小溃疡期间,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流质饮食。
三、温馨提示
近期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高发,请各位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以下几点:
1.如在晨检时,发现幼儿口腔内有疑似疱疹性咽峡炎起疱等现象的,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保健医及老师工作,将幼儿带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确诊,请居家隔离治疗14天,治愈之后由医生开具返校证明方可入园。
2.幼儿有发热、口腔有疱疹、红疹及皮疹等症状,第一时间告知老师,不得瞒报,并及时带孩子就诊,并向老师发送幼儿的病例或诊断证明。
3.周末不带幼儿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4.做好家庭卫生消毒工作。
5.避免接触患病幼儿,阻断传染源。
6.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不要过度担心,只要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贝倍优幼教集团·山语间幼儿园
❤咨询热线☎️:
杨老师:15877997021
赵老师:1873701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