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放弃

栩然说
创建于2023-05-14
阅读 2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 | 希锐

发布 | 栩然说



2023年上半年还未过半,就发生了不少另人扼腕叹息的负面新闻。


其中较大一部分,是有关自杀的:



3月19日到3月23日,仅仅5天时间,有7名学生连续跳楼,被称为“天津七连跳”;


4月4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区,4名年轻人服毒后,集体跳崖,无一生还;


4月13日,海南海口市一幢高层公寓楼上,一名女子从十多层坠下,当场身亡;


同样是4月13日,陕西一位年仅33岁的高校男老师,从32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


这些朋友之所以选择自杀,走上绝路,很大程度上,都是遭受到了某种打击。


有人觉得学业压力大;

有人感到家庭不幸福;

有人被社会毒打到怀疑人生;

也有人因为工作中产生矛盾无法排解释怀……


这些自杀的新闻,大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和许多人一样,我对逝者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希望他们一路走好,若有来生,不再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同时,我亦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面对困境,尤其是困境中的绝境,也即人生的至暗时刻,有些人会选择走极端,自我了断?


或许,是抗挫能力差;

或许,是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或许,是不敢面对扑面而来的艰难困苦……


亦或许,上述原因皆有之,或皆不是,另有之。


比如,所谓的不可抗力。


但,不论何种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


人在遭受巨大压力和打击时,确实难免会变得消沉,甚至走极端。


因此,对于自杀的朋友,我们无权去苛责。


不过,在我看来:


面对这个还并不算太美好的世界,我们其实没理由不好好活下去。


选择自杀,也许是一种选择;

但好好活着,才是真的勇敢。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我是受到了毛主席经历的启发。


2019年,我22岁,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


谁知疫情突如其来,原有的计划被打得七零八落,加上我也就一普通二本院校毕业,考研失败,一时间,我的心境,只能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那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来形容。


苍凉得很。


一切,似乎都陷入了停滞。


久宅家中,心中郁结难解,偶然的一个机会,我接触到了毛选,了解到了毛主席的故事。


我发现,毛主席虽是伟人,一生中有不少高光时刻,但更多的,则是漫长而不足为外人道的低谷,他甚至一度濒临绝境,接近崩溃的边缘。


但,毛主席居然就这样坚持一路走过来了!


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建立了新中国,改换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很好奇:


为什么即使身临绝境,亲人战友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自己命悬一线,毛主席依旧能选择坚持到底,从不放弃?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


身处绝境时,他又是如何应对的?


在当前这个看起来压力山大,实际上也确实压力山大的社会,我们又能从毛主席身上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借着这篇文章,我和大家简单聊聊。




1


说起毛主席遇到过的绝境,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秋收起义时的一次遇险。


那次遇险,毛泽东命悬一线,稍有差池,历史可能也会跟着改写。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陆续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那时的共产党,还很弱小,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革命陷入低潮,白色恐怖嚣张肆虐。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被中央派去进行秋收起义。


按照计划,他乔装打扮,去了安源,传达了秋收起义的计划。


而后,便匆匆赶往铜鼓。


意外的是,走到湖南浏阳张家坊村时,他居然被当地的民团巡逻查房队抓住了!


要知道,那时候正值白色恐怖时期,被反动民团抓住了,就会被押去民团总部处死,何况,那时他孑然一身,孤身一人,更是凶多吉少。


此时的毛泽东,危在旦夕,一只脚,似乎已经踏进了阎罗殿。


换做一般人,可能被反动派的淫威吓倒了,干脆摆烂等死,听任其发落,或是投降告密,当了叛徒。


但,毛泽东并未如此,


他表面上看似“不动声色”,实则伺机而动,准备找机会逃跑。


在被抓前,毛泽东急中生智,向一位同志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他。


虽然士兵同意了,但队长却不同意。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硬拼。


本就没有任何退路可以走,那就竭尽全力、背水一战吧。


毛泽东瞅准机会,在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两百米的地方,用力挣脱出来,跑向田野。


对于跑向田野之后的经历,多年以后,毛泽东不无感慨地回忆道: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


有好几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


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


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


路上我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每每读起这段惊险的经历,我都心有余悸。


不是小说,却比小说还要来的跌宕起伏。


很难想象,面对如此绝境,稍有不慎,历史可能就完全被改写了。


但,幸运的是,毛泽东没有被反动民团杀害,而是活了下来。


有人说,这是老天保佑,运气爆棚。


我觉得,说得在理,但,属于辅助因素。


最关键的,其实是在面对绝境时,毛泽东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求生本能。


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他才会使出换身解数,脱离危险。


有些人觉得,借钱贿赂别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但要知道,当时情况紧急,如果还纠结什么道德不道德,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中,最终就是命都丢了。


做事儿,得看情况。


不以一眚掩大德。

与之类似的一次,是大柏地战斗。


那会儿,毛泽东已经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随着红军人数越来越多,这个根据地暴露出不少缺点。


就如粟裕所说:


“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因此,毛泽东和朱老总带领红四军大部队,转而去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


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红军缺衣少粮,人困马乏,没有根据地做补记,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剿,战斗力大打折扣。


一路上损失不小。


若再不作出调整,队伍很可能玩完,就此覆灭。


为了保存队伍,重新掌握回主动权,毛泽东意识到,眼下,必须打一个大胜仗,收缴装备,鼓舞士气。


但,从当时的队伍条件看,我方怎么也不占优,怎么办呢?


恰逢队伍经过大柏地,这是一处十余里长的峡谷,山高林密,适合打伏击战。


毛泽东与朱老总商量后,决定等敌人经过此地,趁其不备,发起猛攻。


虽然此时红军缺弹少药,体力困乏,但,因为是背水一战,大家破釜沉舟,豁出了性命,誓死打赢这一仗。


狭路相逢勇者胜。


朱老总带队向前冲锋,几乎不摸枪的毛泽东,也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经过一番激烈交战,终于全歼了装备精良的敌军。

这是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的第一次大胜仗。


这也是决定红四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如果没有毛泽东、朱老总的背水一战,身先士卒,结局如何,难以预料。


看似拼命,实际上,是为了保命。


濒临绝境,拼命,还有保命的可能;


一味退缩保命,反而误了那卿卿性命。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


对于在大柏地进行的那场战斗,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


“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得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1933年,毛泽东故地重游,一时间心潮澎湃,写下一首《菩萨蛮·大柏地》,以作纪念: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2


分享了毛主席的两段遇险经历,有朋友可能觉得,这没啥稀奇。


在他们看来:


威胁到生命安全了,千钧一发的时刻,豁出去,难道不是人的本能么?


这样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因此就小看,甚至否认毛主席面对绝境时,永不言弃的精神,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不要窄化“绝境”这个概念,它决不仅仅是指那些看似千钧一发的情况。


那往往是少数,还有一种绝境,指的是:


被人长期否定、被组织长期排挤,似乎永无出头之日这类的情况。


如果说千钧一发,更像是暴风骤雨般的霹雳闪电,给人以镇痛,过了就过了,没过就没过;


那么,想有一番作为,但却被长期打压的永无出头之日的感觉,则像是深陷泥淖迷谭,想要拼命爬出,却又无可能奈何,折磨不断,无异于慢性自杀。


这样的日子,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生涯中,算是常态。


比如,在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因为与一些同志在观点上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受到党内排挤,还受到了严厉批评:



1. 英雄主义;2. 固执己见,过分自信;

3. 虚荣心重,不接受批评;

4. 在党内用手段排除异己,惯用报复主义;

5. 对同志有成见;6. 工作态度不好;

7. 小资产阶级色彩浓厚。


同时,被予以严重警告。


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甚至在红四军内也无处容身,不得不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陈毅回忆说:


“这个会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这个时候,毛主席因长期行军作战,患重伤风感冒到蛟洋那里去养病了,实际上是愤而辞职。”


正如陈毅所言,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对他刺激确实很大。


在他看来,自己所形成的思考,是符合实际的,对组织发展有好处的,但,却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因此感到颇为郁闷和不解。


这段期间,毛泽东病倒了,他患了疟疾。


那时候,他病得很重,为了安全起见,他和妻子贺子珍,转到了蛟洋下面的小村苏家坡休养。


在这里,毛泽东没有枪,也没有警卫员,就和贺子珍两人,在这里相依为命。


共产国际以为他已经去世,甚至还发了讣告,闹了个大乌龙。


有病在身,又被排挤,祸不单行。


为了排解内心烦乱忧愁,毛泽东找到苏家坡的一个山洞,白天在洞里读书、思考,晚上回村里住处睡觉。


那段时间,他没有别的事儿可做,就是默默沉淀,静待花开。


看似没有工作的赋闲的日子,毛泽东也将其过出了意义。


他曾写下《采桑子·重阳》,字里行间,看不到一点颓丧之气,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诗词的一贯风格,更是毛泽东性格特质和人生的绝佳写照。


改变自己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一旦挺过这个过程,便是涅槃重生。

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开始意识到:


即便真理真的掌握在你手里,但如果不会团结大多数,也没有任何意义。


有了群众的拥护,你的建议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反思,毛泽东做出了切实的改变。


中共中央特派员涂振农说:


“毛泽东同志也承认工作方式和态度的不对,并且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过去军政关系的不甚好,是做政治的和做军事的人对立了,缺乏积极的政治领导的精神。


同时要说到四军党内虽有争论,但都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在党的会议上公开讨论,虽有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什么派别的组织,只是同志间个人的争论,而不是形成了那一派和这一派的争论。”


最终,毛泽东重回红四军,古田会议召开后,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团结,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毛泽东的改变,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始终。


古田会议之后,留苏的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得了势,毛泽东再一次被打倒排挤。


对于那段时光,他颇有些伤感地回忆道:


“我们被孤立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不过,这一次,他虽亦有不快,但依旧选择了隐忍,等待机会。


毛泽东还扎扎实实地读了马列的书籍,为之后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的伟大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重重打击磨砺,他成长不少,不再像过去一样,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在乎他人意见而是能充分地考量平衡,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把事情做成。


诸如后来湘江战役惨败后,他选择和王稼祥、张闻天一路同行,通过耐心地劝说交流,树立了正确的共识,终于在遵义会议上逆风翻盘,挽救红军于崩溃边缘,扶大厦之将倾;

面对蒋介石40万大军,毛泽东带领3万红军,“反复横跳”,愣是让老蒋的队伍摸不着头脑,最终神来一笔,取兵虚指贵阳,轻轻一跃,成功跳出敌人包围圈;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来势汹汹的攻击,他当机立断,带领中共中央退出延安,与国民党军进行周旋游击,用一个“延安”,换取了整个中国,用“文房四宝”,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建立了新中国……


如此种种,都可以看成是毛泽东面临绝境时,永不放弃的宝贵精神的绝佳体现。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豪言。

3


身临绝境,我们该以何种姿态面对?


想必,今天了解了毛主席的种种经历,你我的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很明确:


面对困难,哪怕是可能看不到希望的绝境,也不要选择放弃,而是要继续拼一拼,搏一搏。


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如愿了呢?


联系当今这个社会,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的、甚至丑恶的现象,孔乙己文学也被拿出来广泛地谈论,算是社会压力的一个缩影。


我们当然大可选择抱怨,吐槽。


但,抱怨吐槽之后,我们是不是就此真的选择躺平摆烂,停滞不前,甚至自绝于生命呢?


不,不是这样的。


虽说人生就是一场倒计时,出生便意味着我们必然走向死亡,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奔向终点的道路上,努力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些,再精彩些。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会遭遇到苦难,不会遭遇到意外。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苦难和意外的到来,和死亡一样,亦是种必然。


只不过,这种必然,相比死亡,显得会有些不那么可控,不那么可预测。


有人觉得,这样的人生,看似来就像开盲盒,过得胆战心惊,不如早早离去。


但,换个角度想,过好这一生,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专注此刻,专注当下就好。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改变,解决了问题,就按照破解思路,继续努力向前。


人往往是善于自我否定的,但,我们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去找到积极前行的理由。


伟人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学习和借鉴。


但,归根结底,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把人生看成一场旷日的持久战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曾写过一句话,我感触颇深,化用到我们人生上就是:


“由于当前的人生之路上(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人生之路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


因此,应该看到这一人生之路(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走过(发动)的人生之路(抗战),必将因为自我的努力、坚持和永不言弃(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对于上面这段话:


有的人,会将其视为鸡汤,

有的人,则将其视为力量。


过好这一生吧,我始终相信,人间值得来过。


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祝我们都好。

阅读 2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